當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出現在原本由傳統燃料汽車主宰的車展舞臺上,如果從中國汽車市場的微觀角度看,在這個充分體現“政策市”的競技場上,企業之間比拼的并非是單純的制造實力,對政策的把脈尤為重要。“從1953年開始,中國汽車產業已經經歷了60年的發展,以改革開放為分界點,前30年和后30年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天翻地覆。”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趙冬昶說道。
趙冬昶認為,當前形勢下,汽車產業剛剛步入調整階段,產業技術的儲備,應當是我國新能源發展的主題。
“從國內的純
電動車技術水平和設施來看,雖然國務院制定了長期以純電動汽車為主目標的產業政策,但這個目標能否達到,目前是還有一些質疑聲。”趙冬昶認為,從鼓勵汽車產業發展來講,混合動力應該是“十二五”時期甚至是“十三五”時期發展的主題,而不是純
電動車。
從目前市場上看,持這種觀點的企業也逐漸成為主流。從本屆廣州車展參展車型比例上看,混合動力新車占比高于純電動概念車。
“純電動目前所依靠的依然是政策的導向和政府的支持,離開了這兩個層面,純電動的發展可謂是阻礙非常的大。目前從不同區域不同省市的政策來講,對于電動汽車的支持力度比較大。”趙冬昶對純電動汽車自身的造血能力表示擔憂,他認為,未來在節能領域,純電動是不是能承擔得起整個行業節能的任務。
他解釋說,并不是說從政策上或者產業上不重視純電動汽車,而是應該多種技術同時開發、同時進行。
趙冬昶把汽車行業過去的60年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50年代汽車工業剛剛成立之初到70年代,這時主要的發展背景仍然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工業發展要求,汽車發展是當時的主題;第二階段是80年代到90年代,轎車可以合資,這是一個階段性的突破,這一階段主要解決的矛盾是汽車行業落后的產能;第三階段是加入世貿之后,入世后汽車產業面臨國際競爭的矛盾;第四階段就是從去年開始,整個汽車產業進入了轉型階段,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特征是汽車產業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責任編輯: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