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銀隆是一家經營新能源汽車及新能源技術研發的企業。若完成此次收購,格力電器就可以造汽車了。
在這個跨界整合的年代,借收購珠海銀隆吞下新能源汽車整條產業鏈后,格力未來將強大的智能制造能力融入新能源汽車產業,造出自己的智能汽車,也并非做夢。
在不少人仍在八卦“米格”手機的娛樂新聞時,格力電器(000651)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3月7日,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半個月后,格力電器公布重組標的為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表示最晚將在4月4日前披露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預案或者報告書,并恢復交易。
珠海銀隆是一家經營新能源汽車及新能源技術研發的企業。若完成此次收購,格力電器就可以造汽車了。
消息一出,諸如“不想造車的手機商不是好的空調廠”之類的調侃便接踵而至,但如果從空調業臨近天花板以及新能源汽車市場無限這兩個因素來看,格力跨界造車并不令人意外。
主業承壓下的多元化
2017年“再造一個格力”的目標,是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無法回避的一座大山。此前,她曾不止一次發出“未來五年再造一個千億元格力”的豪言壯語。然而空調業在整體環境低迷的大背景下,難有更大的利潤空間,收購成為董明珠壯大格力資產規模并尋找更多盈利空間的又一重要途徑。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空調業遭遇最冷寒冬,上半年銷售下滑20%,下半年跌幅更大。2015年,國內生產家用空調10385萬臺,同比下降12%;累計銷售10660萬臺,同比下降8.6%;2015年8月~2016年1月,家用空調內銷累計出貨只有2202.77萬臺,同比下滑26.1%,是2011年以來最低水平。到2015年年底,庫存合計約為4396萬臺,較2014年同期新增319萬臺。
格力雖然牢牢占據著市場老大地位,但銷量也受到需求不振的影響。其201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營業收入314.12億元,同比下降22.52%,前三個季度總共實現營業收入815.23億元,同比下降17.16%。
在這樣的背景下,格力尋求多元化發展路徑,借助收購進行多元化擴張,以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在過去兩年,格力在空調主業以外迅速涉獵了冰洗、小家電、手機、智能制造業等眾多領域。如今對新能源汽車的又一跨界,董明珠直指“又一個千億元”。
事實上,在2月22日停牌之前,董明珠就與珠海銀隆董事長魏銀倉密商過并購事宜。據當地媒體報道,董、魏二人在1月18日下午參與珠海兩會分組討論時談到雙方合作的問題。
魏銀倉介紹,為了進一步提升產品的生產質量,經與董明珠深入交流,邀請格力電器方面派出工藝品質模具領域的人才“為新能源汽車的生產提質提檔”。董明珠則稱,這次與銀隆新能源開展合作,正是由于雙方都已在裝備制造領域有一定的基礎,“我認為銀隆新能源很可能成為珠海第二個千億企業”。
“第二個千億企業”或許正是最打動董明珠的地方。如能順利收購珠海銀隆,格力電器或能輕松突破2000億元營收。僅新能源汽車補貼方面,如果珠海銀隆能達到年產純電動客車3.3萬輛的產能目標,每年就能拿到330億元左右補貼款。
珠海市發展和改革局產業協調科負責人何永新稱,以珠海銀隆一臺10.5米、售價170萬至200萬元的客車為例,國家補貼50萬元,地方配套50萬元。按此標準,補貼與售價比超過1:1。
注冊資料顯示,珠海銀隆成立于2009年12月,注冊資本8.56億元。其主營業務為鋰電池材料研發及銷售,并延伸到電動汽車動力總成、整車制造、智能電網儲能系統等產業鏈,已形成產業閉環。
目前該公司在廣東珠海、河北武安及石家莊建有3個生產基地,具備年產純電動客車3.3萬輛、運動型多功能電動車10萬輛、電池6.2億安時、鈦酸鋰電池原材料5000噸及儲能800MW(兆瓦)的生產能力。2015年新能源汽車銷售訂單7000輛。其中,完成生產純電動客車3189輛,純電動客車年銷量全國排行第七,市場占比為3.6%。
搶占風口
相比空調行業的寒意料峭,新能源汽車產業則迎來陣陣暖風。早在2014年全國兩會的時候,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確提出了要推廣新能源汽車,一直到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新能源車也都是關于汽車產業的表述中最大的亮點。
此外,過去一年,國家針對新能源出臺的相關政策不下20條,各省市的補貼政策也在陸續出臺。今年1月,財政部、科技部等五部委發布《關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獎勵政策及加強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通知》稱,為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培育良好的新能源汽車應用環境,2016年~2020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安排資金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給予獎補。
市場表現更能說明問題。工信部根據機動車整車出廠合格證統計,2015年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37.90萬輛,同比增長4倍。而根據今年1月份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40471輛和331092輛,同比分別增長3.3倍和3.4倍。
換一種說法,如今方興未艾的新能源車,正如20世紀90年代的內燃發動機汽車一樣,已經處在風口,到了企業發展、介入該領域的最佳時機。
時機很重要。20年前,李書福就是看準了汽車消費已經走進私人消費時代,汽車業準備起飛的機會,跨界造起了汽車。在大量的私家車購買需求下,李書福從只造過冰箱、摩托車,到最后創立起吉利品牌,更干了收購沃爾沃的大事。要知道,自2001年年底中國正式加入WTO,其后10年中國汽車市場年增速高達20%以上,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銷售市場,可謂中國汽車產業的“黃金十年”。不僅是李書福的吉利,還有魏建軍的長城、王傳福的比亞迪(002594,股吧)等,許多沒有國資背景的汽車自主品牌都崛起于那個時代。
但是,時機是不等人的,過了這個“時間窗口”,新能源車的風口也許轉瞬即逝。內燃發動機汽車的今天或許就是新能源汽車的明天。況且,起跑線上早已擠滿了各方選手:2015年9月,百度與寶馬戰略合作,共同打造智能化無人駕駛汽車。2015年12月10日,百度更是成功路測了裝有無人駕駛系統的經改裝的寶馬3系GT汽車。阿里巴巴也于去年3月與上汽集團(600104,股吧)合資成立了10億元的“互聯網汽車基金”,借助阿里體系下阿里云、阿里音樂、高德地圖等技術,研發車載輔助駕駛系統和車載娛樂系統等。騰訊于去年3月聯合富士康、和諧汽車,達成了“互聯網+智能電動車”戰略合作。
因此,董明珠和格力也必須搶占這個風口,沒等格力智能手機搞出名堂,又趕緊跨界邁進汽車圈,收購了珠海銀隆。
真能造好車?
對于格力的多元化,董明珠在3月5日的中國企業家兩會沙龍上表示:“我還是堅持認為我們是專業化,我們只是分成了幾個不同模塊,是為了技術更多延伸,這樣的多元化與為了賺錢、在這個行業混不下去了走多元化,本質是不一樣的。”
至于收購珠海銀隆,董明珠3月8日在“董明珠自媒體上線發布會”上則回應稱,格力希望將其環保能源的一些技術融入到新的領域,以后不僅是造一輛環保能源的汽車,“也要把兩者之間的協同、合作做得更好”。
董明珠說這話的底氣在于,格力在裝備制造領域的確有了一定的基礎。據悉,目前格力自主研發的自動化產品覆蓋了工業機器人、智能AGV、數控機械手、大型自動化線體、數控機床、智能檢測設備、工業零部件等10多個領域,上百種規格產品,超百項專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業將是格力未來重點發展的一個板塊。
此外,格力電器大股東格力集團正在湖北武漢蔡甸區投資50億元建設格力智能裝備制造業產業園,該項目占地1500畝,建設周期3年,預計2018年建成投產,屆時將面向全球提供能生產精密設備的智能自動化工業機器人。項目建成投產后,預計年產值達1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十多年間,好幾個家電企業都想進入汽車業,但尚未有成功者。美的集團在2003年9月曾經打造“美的云南汽車整合項目”,該項目原定5年內投資20億元,對云南客車廠、云南客車改裝廠等進行改造,但是2008年,美的客車便全面停產。
除美的集團外,春蘭集團、寧波奧克斯、寧波波導等家電企業都有過造車計劃,但最終都失敗了。
那么,格力能夠造好車嗎?
家電分析師梁振鵬認為,格力要想在新行業做出不錯的業績,未來面對的挑戰很大。“空調和汽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格力擅長的空調技術對于做新能源汽車并沒有什么幫助,格力目前所熟悉的產品和銷售流程與汽車行業也并不相同,所以進軍這一新領域是有風險的。”
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也指出,論真正的造車技術,格力還是個門外漢,做車容易做好車難,而且目前中國汽車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對較低,產品主要在國內消化,再加上新能源車清查騙補、補貼退坡、推薦目錄瘦身等錯綜復雜的因素,新能源車市場很難一下爆發。
但專家們的觀點也許有點悲觀,因為董明珠很務實地選擇了收購一個正在處于上升階段的車企,而且目前很大一塊業務是在新能源客車市場。在珠海銀隆2015年7000輛新能源汽車的銷售訂單中,純電動客車占3189輛,純電動客車年銷量全國排行第七。與各種跨界者對未來新能源車貼上的各種“互聯網”“智能”的天馬行空相比,格力的發揮空間似乎不大,但相對來說更務實。
雖然有美的、春蘭、奧克斯等前車之鑒,但此一時彼一時,同樣是家電企業的樂視,在今年春節過后就與超跑品牌阿斯頓•馬丁啟動了打造電動汽車的計劃。而且在2016CES電子消費品展上,正式發布了雙方合作打造的RapideS樂視互聯概念車。
以此來看,在這個跨界整合的年代,借收購珠海銀隆吞下新能源汽車整條產業鏈后,格力未來將強大的智能制造能力融入新能源汽車產業,造出自己的智能汽車,也并非做夢。
只是屆時的汽車市場會是怎樣的一個狀況,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