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向競購菲斯科成功 魯冠球或在美國圓造車夢
美國菲斯科(Fisker Automotive Inc.)收購案塵埃落定,持續一年多的競購迷霧揭開面紗。
北京時間2月15日,中國萬向集團以1.492億美元收購價擊敗了“小超人”李澤楷旗下的混合動力技術控股公司(Hybrid Tech Holdings LLC,下稱“混合動力公司”)。
兩天多的競拍中,萬向集團美國總裁倪頻一直堅守在現場。終于松口氣的倪頻給《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寫了一封郵件:“拍賣結束了,對方出局了。”
一位萬向集團高層在電話中對本報稱:“我們會在交割完成后盡快恢復生產,菲斯科在美國有一群忠誠的客戶,我們也想盡快恢復客戶信心。不僅要恢復生產菲斯科首款車型卡瑪,也準備啟動新車型的研發。”
“我們希望菲斯科盡快恢復生產。” 菲斯科供應商——生產混合動力電機的北京精進電動公司CEO余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菲斯科曾欠其公司400多萬美元的貨款。
不出意外,菲斯科預計在4月份左右恢復生產。萬向集團主席魯冠球的“整車制造夢”離實現又近了一大步。
一波三折的收購歷程
菲斯科在2月15日發布的聲明中表示,這次拍賣持續三天,經歷了19輪投標。萬向集團出價1.492億美元,比李澤楷團隊出價高出10萬美元而勝出。美國特拉華州威爾明頓破產法院法官凱文·格羅斯(Kevin Gross)按計劃將于2月18日批準此次出售。
萬向集團能夠在一波三折的收購過程中勝出,不僅在于其出價比李澤楷團隊高出10萬美元,最重要的是其贏得了菲斯科債權人的支持以及擁有菲斯科唯一
電池供應商A123系統公司。
菲斯科在去年11月申請破產之時,曾要求破產法官準許混合動力公司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完成購買。但由菲斯科下游的零部件供應商和經銷商組成的無擔保債權人反對這一報價,從而幫助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萬向集團于去年12月進入到交易環節中。
成立于2007年的菲斯科一度和美國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齊名,與特斯拉生產豪華純電動汽車所走路線不同,菲斯科選擇的路徑則是生產豪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兩者都曾經是“高富帥”,如今特斯拉“意氣風發”,而菲斯科的處境則是被收購。
菲斯科2012年春季的資產評估為22億美元左右,由于經營不善與財務控制不力,菲斯科陷入破產邊緣。截至2013年7月,其賬面上還有一筆來自美國能源部的1.71億美元貸款未償付。如今,菲斯科停產已超一年。
在2013年10月11日美國能源部舉行的菲斯科汽車債務拍賣會上,李澤楷旗下太平洋世紀公司擊敗萬向集團及王曉麟旗下美國GTA環保汽車公司,拿下該拍賣標的。但包括菲斯科此前供應商在內的其他債權人,因無法在公司破產后獲得滿意的受償而向法庭發起訴訟,并力挺萬向集團作為可供選擇的潛在競購者。
“我們剛開始的態度并不一定要收購菲斯科。我們只是想參與,因為我們擁有菲斯科的唯一電池供應商A123。不過美國的州政府以及菲斯科的無擔保債權人認為我們只是參與還遠遠不夠。去年12月份,菲斯科的債權委員會邀請萬向集團參與競購菲斯科,萬向集團才決定參與收購菲斯科。”接近萬向集團高層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菲斯科的債權人委員會極力邀請萬向集團競拍菲斯科的主要原因除了希望萬向集團的收購不忽視債權人利益外,還因為萬向集團擁有了A123。沒有A123提供的電池,菲斯科就沒有辦法運營,其產品開出停車場都很困難。如果菲斯科更換新的電池供應商,則需要耗費幾年時間才能研發配套成功。菲斯科的債權人不能忍受這個等待時期有可能錯失的市場機會。
半路殺出的“程咬金”萬向集團推高了李澤楷團隊收購菲斯科的價格。
12月31日,萬向集團聯手前通用副董事長鮑勃領導的美國跑車制造商VL殺入競購,第一次報價為2572萬美元,在提交給法院的文件中,萬向集團表示將恢復菲斯科在芬蘭代工廠的生產計劃,并最終將生產線遷回到密歇根州的前通用工廠,李澤楷團隊則將競標價格抬高至5500萬美元,其中3000萬美元為現金。
雙方不斷競爭報價背后難掩一個不爭的事實:菲斯科自2012年7月停產以來能撐到現在,離不開李澤楷的持續投入,從某種程度上說,李澤楷控制了菲斯科的資產。
不過李澤楷的弱勢則是其沒有提及收購菲斯科后如何恢復生產,這被懷疑為一種資本炒作。
接近李澤楷的人士稱,李澤楷自去年起,就對菲斯科所擁有的混合動力汽車技術非常感興趣,2013年以2500萬美元的低價向美國能源部購買了菲斯科原本價值1.68億美元的債券,并且有意進一步收購菲斯科。混合動力公司也在一份聲明中稱,公司在拍賣過程中積極爭取,但最終還是被選定為菲斯科的債權人,無法繼續爭取菲斯科的所有權。
“新能源汽車本身發展還不成熟,收購菲斯科不只是資本層面的收購,還需要和產業結合,從這個層面上看,萬向集團更適合收購菲斯科。”接近萬向集團的人士表示。
“造車”夢圓?
對方的出局或許成就了魯冠球的“造車夢”,這是萬向集團此輪收購菲斯科的最大意義。
“他是一個穩健中帶有冒險氣質的人。”有人曾如此評價魯冠球,總能在關鍵的節點切入政府鼓勵的行業。
魯冠球帶領萬向集團從一個小鄉鎮企業發展成國內最大民營企業之一,現在不僅成長為國內最大的汽車零部件集團,也是一家旗下板塊包括農業、財務投資的綜合性集團。
魯冠球的造車夢一直未泯滅:“我不造汽車,我兒子也要造”。在過去10多年里,魯冠球一直在尋找切入整車制造的機會。
傳統汽車生產入門門檻比較高,魯冠球找到了制造新能源汽車的突破口。他曾解釋道:“一旦電動汽車的關鍵環節——電池技術得到突破,汽車制造業格局必然出現顛覆性變化,而先行一步的萬向集團肯定占有先機。”
1999年6月,萬向電動汽車項目組籌建成立,隨后萬向集團確定了電池-電機-電控-電動汽車的發展戰略。2002年,萬向集團就成立了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不過,萬向
電動車十年來一直沒有獲得國家工信部頒發的整車生產資質,直到去年10月份,工信部產業政策司發布《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第254批),在擬發布的新增車輛生產企業名單中,萬向集團子公司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名列其中,這意味著萬向集團將獲得專用車生產資質。
2009年4月是萬向集團造車歷程的轉折點,萬向集團宣布投資13.65億元,建設國內規模最大的電動汽車和鋰電池生產基地。同時展開了一輪密集的海外并購。2010年5月,萬向集團與專注于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業務的美國Ener1公司合資,首期投資3億多美元,在杭州建立全自動化的電芯及電池系統生產基地。去年1月,萬向集團以2.56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最大的新能源電池制造商A123。
魯冠球在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投入熱情的同時,還要直面新能源汽車目前的市場冷淡。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09~2012年中國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累計銷量僅為3萬輛左右。而有消息稱,萬向集團的電動客車和改裝車在2009~2012年的總銷量低于1000輛。截至2009年4月,萬向集團在電動汽車項目上的累計投資為4.5億元,而在2009~2012年間,萬向集團的該項投入則高達36.38億元。
混合動力汽車在美國、歐洲以及日本已經得到消費者的認同,但在中國的銷售才剛剛起步。收購菲斯科后,萬向集團對其市場重點應該首選美國以及歐洲,其次才是中國市場。
能否盤活菲斯科這個燙手的山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萬向集團的身份轉型是否成功。重啟卡瑪的生產和銷售相對容易,但是引導菲斯科盈利并不簡單。菲斯科曾被批評為“沒有開發任何真正意義上的新技術”和管理不善,菲斯科必須要投入資金和人力研發電動車核心技術,而這個周期會比較漫長。
(責任編輯: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