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年中,“全民”PE盛行,資本蜂擁而上,無論是上市公司、專業投資機構,還是小富即安的老板,都自愿入局。重金押注背后,他們寄希望于企業上市或被并購換來數十倍的投資回報。然而,硬幣總有兩面。相比于少數PE項目借助IPO或并購渠道退出而一夜暴富,更多PE項目則是石沉大海甚至血本無歸。
據悉 早在一個多月前的2017年7月17日就已經到期的平安信托旗下一款平安財富·富川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以下簡稱“富川計劃”)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五年前,其作為Pre-IPO項目,投向“國內最大的鎳鈷和第三大銅生產商”金川集團,但是因其上市擱淺,項目至今無法退出,認購該信托計劃的數十位投資者,因此淪為“套中人”。
IPO遇阻
“金川集團號稱鎳排名全國第二,銅排名全國第三,當時給了600億的估值,準備上主板,聽上去確實是一個很好的PE項目”,8月8日,作為上述有關信托計劃的投資者之一,上海恩戈羅股權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仇憲民回溯起五年前的一幕時表示,“當時平安信托在全國推介該計劃,到了上海只剩5000萬元的額度,當時已經有人認購了3000萬,只給短短兩天時間,所以我就決定認購2000萬。”
彼時,隨著2009年創業板的開閘,國內PE項目和資本市場投資火熱,2010年-2011年,更是迎來“全民”PE時代。
在這樣的背景下,金川集團在2012年8月披露了上市計劃。
官網顯示,2012年8月31日召開的第一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上,金川集團表示,“擬全面啟動整體上市工作,力爭于2013年初完成準備工作并申報材料,擇機在A股發行上市”。
在此之前,海亮股份和西藏礦業也迅速入股了金川集團。
海亮股份2012年6月16日公告顯示,其擬以8億元自有資金認購金川集團定增2.57億股,占比1.12%,認購價格為3.11元/股。同年6月21日,西藏礦業公告稱,擬以1億元自有資金認購金川集團定增3220萬股,占比0.14%。
根據記者獲得的富川計劃信托合同顯示,2012年7月17日平安信托的富川計劃便在當日孕育而生。該信托計劃以4.8億元入股金川集團,對應間接持股比例0.669%,按凈資產計算,入股價格1.5倍PB,期限為“3+2”年,平安信托收取年利率2%的固定管理費。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該信托計劃的認購起點為1000萬元,包括仇先生在內,共有上海、成都、深圳、南京等地的30位投資者參與認購。
盡管被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寄予厚望,但是金川集團的上市之路可謂波折。
就在該信托計劃簽署不久,2012年11月,證監會推行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導致IPO暫緩,空窗期長達15個月,一直持續到2014年1月。
雪上加霜的是,2013年以來,金川集團所在的鎳、銅、鈷等有色金屬板塊急轉直下,導致其業績遭遇“滑鐵盧”。
該信托計劃季度報告和代保管函顯示,2013、2014年,金川集團凈利潤下滑至6.7億元和1.4億元,2015年凈利潤為虧損65.9億,其上市計劃不得不擱淺。
2015年7月17日,平安信托以一紙延期說明函宣告項目延期。
兌付條款爭議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過程中,投資者與平安信托還存在條款分歧。投資者認為,平安信托推介時提到,金川集團作出了年化率15%的回購承諾,即使無法如期上市,也可以進行回購。“一個PE項目如果成功上市的話,絕不會只有15%的收益,我當時認購,很大程度上也考慮到金川集團的回購承諾。”仇先生表示。
然而,平安信托表示,其在2015年8月向金川集團提出回購請求,未得到金川集團其所屬上級甘肅國資管理部門的同意。
此后,投資者表示,平安信托在推介時并沒有告知該回購條款需要金川集團股東大會通過等前提條件,存在隱瞞。
平安信托在8月15日的郵件回復中解釋稱:“回購條款涉及標的公司減資程序,根據公司法的相關規定,需要標的公司股東大會批準,平安信托向投資人出具的季報中,披露了回購有關信息。”
但至于在推介銷售時是否就有關回購問題進行了隱瞞,平安信托8月16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由于相關人員離職,關于產品推介的情況還在核實中,關于回購條款因涉及保密不方便透露。”
隨后兩年,由于有色金屬行業持續低迷,2016年金川集團凈利潤仍為虧損的38.1億元。直至2017年7月17日,平安信托稱該信托計劃凈收益-1.86億元,虧損38.9%,無法在該日期內完成處置工作,將以代保管形式繼續保管信托資產。
對于金川集團目前的經營情況,8月16日上午,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致電金川集團,其工作人員以無法核實身份為由拒絕了采訪要求。
平安信托則在上述回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郵件中強調,“2017年上半年金屬價格走穩反彈,金川集團如果能夠保持業績提升趨勢,將有助于項目處置變現,包括上市后通過資本市場退出。后續,平安信托仍將推進包括股權回購、股權退出、第三方資產轉讓在內的各項工作”。
而對比焦慮的上述信托計劃的投資者而言,同樣參與到金川集團有關IPO項目投資的兩家上市公司,其態度則顯得較為淡然。
8月11日,海亮股份董秘辦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入股金川集團,主要是出于產業上下游整合的考慮”。而西藏礦業董秘辦人士表示“我們是長線投資,一直沒有退出”。
在全民PE的路上,金川集團的有關案例絕不會缺乏“來者”。
“雖然PE很火,愿意投資的資金很多,但是發掘好的PE項目,需要火眼金睛,不僅是個技術活,而且是個系統工程,”從事Pre-IPO投資多年的盈科資本投資總監連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能光憑財務指標就做投資決策。公司在行業內是否占據絕對領先的優勢,是否具備先進的技術壁壘,產品運用是否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產品理念是否符合未來先進發展方向,這些都是業績增長的基礎,是投資者需要更關注的。”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