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青鈉新能源官方微信公眾號消息,12月12日,青鈉科技10GWh鈉離子
電池量產線奠基儀式在長三角(宣城)產業合作區安徽廣德片區隆重舉行。
=
據介紹,該項目總投資50億元,總占地面積260畝,分兩期建設,一期規劃產能5GWh,包含三條智能化鈉離子電池生產線。通過智能機器人輸運和自動化設備的協同,實現從原材料輸入到成品電芯輸出的全流程智能制造,單線效率國內領先。
在品質管控方面,產線采用二次失重計量配料、激光焊接實時監控、第三代晶體管氮化鎵等先進技術進行嚴格把控,確保成品電芯的高穩定性與高一致性。產品可廣泛應用于輕型交通工具、工程機械等動力領域,以及便攜式儲能、啟停電源、UPS等儲能領域。
青鈉新能源在手訂單超過20GWh
公開資料顯示,青鈉新能源2022年11月成立,目前下轄湖州青鈉新能源子公司和安徽青鈉能源科技子公司,公司發展定位是成為鈉離子電池行業的高科技企業。
公司積極在“正極-電芯-模組-整包系統”產業鏈進行全布局,關鍵原材料自我配套,打造以大圓柱電芯為基礎,同時具備正極材料和電解質技術為亮點的國內領先鈉電能源方案提供商。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層狀氧化物和聚陰離子鈉離子電芯已實現批量出貨。
據介紹,未來3年,青鈉新能源規劃建設三大基地,總投資超50億元。公司已在湖州基地建成200MWh準量產線。廣德青鈉布局落地10GWh產能基地,其中2024年實現2GWh產線量產。2026年在西南產業集群地打造20GWh產能基地,上游全產業鏈布局,下游國內外全方位布局,成為鈉電領域龍頭企業。
目前,青鈉新能源在手戰略合作訂單超過20GWh,以實現小批量供貨各領域客戶,未來將繼續拓展儲能和動力鈉電池應用市場。
廣德發力鈉離子電池
為積極搶抓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廣德市今年將產業結構由原來的“四大產業板塊”調整為“1+2+2”產業板塊,即1個新興產業:新能源;2個主導產業:電子電路、汽車及零部件;2個優勢產業:智能裝備制造、新材料。到2025年,新能源產業力爭突破300億元,“1+2+2”產業板塊突破1500億元,規上工業企業數突破1000家。
具體來看,近年來,廣德經開區搶抓新能源產業發展“窗口期”,將新能源產業作為下一步重點培育的新興產業和新增長極。
在新能源領域,廣德經開區重點圍繞光伏、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風口行業開展布局,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和內部培育工作,新能源產業得到穩步發展,并初步形成一定規模,現已集聚新能源及相關企業17家,其中規工企業15家。
作為最有發展前景的新能源電池之一,鈉離子電池已成為廣德市重點布局的領域之一。
今年9月27日,廣德市2023年第三季度招商引資重點項目集中簽約,16個項目總投資超116.7億元,其中就包括此次開工的青鈉年產10GWh鈉離子儲能電池及5GWh Pack生產線項目。
11月19日,尋鈉鈉離子電池制造基地項目開工儀式在安徽省廣德市舉行。這是長三角(宣城)產業合作區首個百億制造業項目,預計建成后將成為安徽省規模最大的鈉電池電芯基地。
江蘇眾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廣德尋鈉鈉離子電池制造基地項目總占地面積約600畝,總投資100億元,項目分兩期實施建設。一期占地約323畝,總投資40億元,建設年產10GWh鈉離子電池電芯項目;二期計劃2025年啟動建設,占地面積約277畝,總投資60億元。全部建成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30億元。
2025年國內鈉離子電池需求或達32.9GWh
廣德之所以會聚焦鈉離子電池,充分說明該產業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近年來,由于具備資源豐富、成本低、安全等優勢,與鋰離子電池運行原理結構類似的鈉離子電池受到市場追捧。
據了解,鈉離子電池使用鈉離子(Na+)作為電荷載體,在電極之間發生可逆的嵌入和脫出,從而實現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換。目前,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主要有三種:層狀氧化物、普魯士藍類化合物、聚陰離子化合物。
鈉離子電池市場空間巨大,東吳證券此前發表的行業研報提到,鈉離子電池2025年需求超過100GWh,2030年超過555GWh。
還有機構預計,2025年國內鈉離子電池需求有望達到32.9GWh,對應市場空間約203.7億元;預計2027年國內需求有望達到137.3GWh,對應市場空間約824億元。
一份報告指出,當前,鈉離子電池產業化進程不斷推進,預計2023年鈉離子產業鏈將基本形成。應用場景上,預計將在電動兩輪車率先應用,再推廣至低能量密度電動乘用車、儲能等領域。
材料端則是多技術路線齊頭并進,正極材料三種技術路線上層狀氧化物進展最快,普魯士藍類應用潛力廣闊;負極材料硬碳為大勢所趨,低成本前驅體選擇及核心工藝積累為產業化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鈉離子電池還存在能量密度低、壽命短、循環次數少等問題。相信隨著電池技術的不斷提高,這些難題將逐步解決,讓鈉離子電池早日量產,并搭載在越來越多的車型上!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