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5日至8日舉辦的2023年中國國際海事技術學術會議和展覽會上,寧德時代攜多款船用
電池系統及船舶動力系統解決方案亮相展會現場,并發布了行業首個新能源船舶全生命周期協同運營云平臺,以及寧德時代首個零碳充換電綜合補能解決方案,以助力全球航運零碳轉型。
據了解,作為全球首家電動船舶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提供商,此次是寧德時代首次參展,也是寧德時代電船解決方案首次公開亮相。
寧德時代自主研發的新能源船舶全生命周期協同運營云平臺,是電動船舶行業首個云生態平臺。該平臺依托于寧德時代領先的電池大數據和AI決策平臺,既包括船用動力電池云-邊-端的協同安全預警平臺,也可實現船舶充換電的智能推薦和實時處理,具有一站式服務、數智化、高擴展性等優勢,可解決各類船舶應用場景的數字化需求。
寧德時代發布的首個零碳充換電綜合補能解決方案,由箱式電源、高壓大功率充電系統、云平臺三大產品組成,在船電分離模式下,不僅可實現箱式電源標準化、共享化和智能化應用,同時也能為電動船舶快速補電,解決續航里程焦慮,大幅提高電動船舶的利用率和運營效率,經濟性較高。
在該方案中,由寧德時代的全資子公司時代電船科技有限公司(CAEV)研發了船用一體式直流充電樁,功率范圍為60—360KW。
寧德時代搶灘電動船舶
寧德時代于2017年正式布局船舶電動化,是首家獲得中國船級社(CCS)最新檢測指南《純電池動力船舶檢驗指南》認可和檢驗的動力電池企業。目前,全球已有500多艘搭載寧德時代電池的新能源船舶投入應用。
2018年,福建省首艘電動高端內河游船“閩江之星”首航,采用的就是寧德時代大容量磷酸鐵鋰電芯;2020年、2021年,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鋰電池分別搭載在“深海01”、“中山大學”號上。
去年以來,寧德時代在電動船舶上的布局加速:
去年4月30日,全球最大純電動游輪“長江三峽 1”號正式投入商業運營,迎來首批游客。該船搭載的寧德時代7500千瓦時船用動力電池,相當于100輛以上純電動汽車的電池容量總和。
去年8月,由江蘇省鎮江船廠為江蘇遠洋運輸有限公司建造的我國第一艘120標箱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江遠百合”號順利下水,該船為國家電投啟源芯動力、寧德時代等聯合推動的電動船示范應用試點船。
去年11月,寧德時代斥資1億元成立全資子公司寧德時代電船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方向是船用動力電池系統相關技術、產品研發及應用。
去年12月,閩江首艘電動貨船“武夷2號”正式啟航,該船選用寧德時代鋰電池系統、無錫賽思億電控系統,純電模式零排放。
今年2月,福船集團電動船研制總裝基地福寧重工為福州市內河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建造的現代雙層純電動游船順利開工,寧德時代出席儀式。
今年6月,寧德時代申請注冊多枚“時代電船”(CAEV)商標,國際分類涉及機械設備、材料加工、建筑修理。
今年7月,蕪湖造船廠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退出股東行列,新增寧德時代的全資子公司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問鼎投資有限公司等為股東。
今年12月5日,法國船級社(BV)與寧德時代旗下全資子公司時代電船簽署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旨在加強雙方在船用電池及相關上下游領域的合作與共同發展。
百億賽道迎風口
隨著對節能減排的要求的提高,船艇電動化已經成為船艇行業的大趨勢,有機構預計,到2023年,電動船占整個船艇市場的比重將達到20%左右。
電動船舶是指蓄電池等方式產生電力推進的船只,具有零污染、低噪音、安全等優點。目前,電動船舶主要應用于民用領域,如沿江沿海城市旅游觀光、內河貨運等。有機構測算,2025年中國電動船舶市場規模約162.5億元,2030年可達370.5億元。若以全球商船數量為測算基礎,預計2025年電動船舶市場規模約89.6億元,2030年可達432.5億元。
《中國電動船舶行業發展白皮書(2022年)》預計,在原有船舶電動化改造以及新造電動船舶的帶動下,中國電動船舶的市場規模在2026年將達到367.5億元,進而帶動鋰離子電池的需求量在2026年將達到11.2GWh。
為了推動電動船舶的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發布了多個文件:
去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積極穩妥發展LNG動力船舶、加快發展電池動力船舶,以實現“到2030年,初步建立內河船舶現代產業體系”的目標。
同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的《福建省“十四五”生態省建設專項規劃》提出,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加快近海及內江內河電動船舶研發和推廣應用。
福建省財政廳等印發的《2022年福建省電動船舶產業發展試點示范實施方案》則規定,對電動船舶制造企業,在電動船舶交付且運行一定里程后,按交付船舶(含新建和改造)電池動力推進系統價格的40%給予補助等。
今年6月,福建省工信廳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全面推進“電動福建”建設的實施意見(2023—2025年)》,提出對省電動船舶示范項目,按交付船舶電池動力總成價格的40%給予補助(其中,首批次示范項目按60%給予補助);4A級及以上景區和城市內河新增船舶全部使用新能源船舶,兩年內淘汰現有高能耗高排放老舊船舶;對配套服務電動船舶示范項目的動力電池充電設施,給予一次性設備購置補助,最高可達50萬元。
據福建日報,今年7月2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與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州召開座談會,并簽署《加快電動船舶產業發展合作備忘錄》。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工信部將支持福建省等有條件、有積極性的重點地區先行先試,打造電動船舶特色產業基地;調動各部門、地方、協會、企業、金融機構等各方積極性,形成推動全國內河及沿海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合力。
從安全性、成本、壽命等多方面因素考慮,磷酸鐵鋰電池是現階段船舶用動力電池的最優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船用動力鋰電池和電池管理系統在裝船前必須獲得中國船級社型式認可證書。數據顯示,中國船級社(CCS)已向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欣旺達等數十家電池企業發放了鋰電池相關產品型式認可證書,認證產品覆蓋電芯、模組、BMS和電池包。
據介紹,近年來,我國內河船舶綠色化、智能化發展進程加速推進,應用場景持續拓展,已實現電動船舶系統和產品在江、河、湖、海全流域和多船型覆蓋。當前,國內純電動船舶已將近300艘,大型船舶超過50艘。
不過,初始投資高、里程焦慮等痛點影響著船舶電動化進程,截至2022年底,我國船舶整體鋰電化滲透率僅為3.68%。
有業內專家認為,國內電動船舶產業發展需要關注船用電池系統、電池管理、船舶推進器配置、換電與電池回收等關鍵技術難點。
相信隨著純電動船舶技術的不斷提升、行業標準和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等,將有越來越多的鋰電企業入局電動船舶,或成為新的行業風口!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