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 12月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球注冊登記的電動汽車(電動、插電混動、混動
電池)裝車量共計552.2GWh,同比增加44%。
據悉,裝車量排名前十的企業分別是:寧德時代、比亞迪、LG能源、松下、SK On、中創新航、三星SDI、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欣旺達。
可以看出,中國企業的表現十分亮眼,寧德時代以36.9%的比例占據了全球市場的1/3。具體來看,今年1-10月寧德時代的整體裝車量為203.8GWh,同比增長51.1%,市場占有率達到36.9%。
排名第二的為比亞迪,今年1-10月其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為87.5GWh,同比增長66.5%,市占率達到13.8%。
韓系動力電池三大巨頭的市占率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至23.4%,但三家公司的裝車量均實現增長。LG新能源同比增長47.2%,為76.1GWh,居全球第3;SK On同比增長13.8%,為27.9GWh,排名第5;三星SDI同比增長42.1%,為25.1GWh,排名第7。
該機構表示,當前全球動力電池的滲透率已經超越了15%,隨著電動汽車的不斷普及,動力電池的裝車量也將迎來提升。
據SNE research之前公布的數據,1-9月,世界各國注冊的電動汽車(電動、插電混動、混動電池)搭載的電池總量約為485.9GWh,同比增長了44.4%。其中,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在2022年全年達到517.9GWh,目前的統計數據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九成。
1-9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排行榜中前十名的企業中,同樣有六家來自中國,三家來自韓國,只有松下一家日本企業。六家中國電池企業的市場份額為62.9%,較去年同期的58.2%增加了4.7個百分點。韓國企業的市場份額為23.8%,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個百分點。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中,已經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與此同時,韓國、日本等企業也在不斷努力提升自己在市場中的地位。另外,美國、歐洲也在全力追趕。
韓國方面,據韓聯社11月29日報道,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當日宣布,韓政府主導的“面向環保交通的新一代高性能二次電池開發項目”已經通過初步可行性研究,計劃自2024年起至2028年投資約1172.3億韓元(約合6.39億元人民幣),用于確保韓國獲得新一代電池技術優勢。主要投資領域是全固態電池、鋰硫電池負極材料、鋰離子正極材料等。
產業通商資源部表示,將抓住機遇積極培育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打造新一代二次電池產業生態。
12月3日,韓國貿易部的代表曾會見多家電池公司的高管,并表示將幫助它們實現關鍵材料供應鏈的多元化。
12月5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與歐盟委員會增長總司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行“第一屆韓國與歐盟供應鏈產業政策對話會”,商定加深供應鏈合作。雙方就新能源汽車、氫能和海上風力、電池和芯片等各領域探討供應鏈合作方案。韓方介紹了政府為穩控電池產業供應鏈而實施的政策,并呼吁歐盟在制定《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附屬法令的過程中充分考慮韓企立場。
如果說韓國電池行業的強項在于高鎳三元鋰電池,日本企業則在固態電池研發方面更有優勢。《日經中文網》在一篇文章中表示,“日本在全固態電池方面領先,根據Astamuse公司的數據,相關專利申請量(2011~2022年)世界第1,是中國的近2倍。除了豐田汽車,日產也計劃在2025年前建立試制生產線。
歐洲方面,今年8月17日,《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EU 以下簡稱“新電池法”)正式落地生效。“新電池法”規范了電池從設計、生產、使用和回收的整個生命周期,并確保其安全、可持續和具有競爭力。新的規定將對歐盟地區電池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各環節產生深遠影響。例如,新法規要求電池制造商除在生產階段之外,承擔電池的全生命周期責任,包括回收和處理廢棄電池,并提供相關信息給用戶和處理運營商;新法規還引入了數字電池護照根據全球電池聯盟(Global Battery Alliance , 簡稱GBA)發布的數字電池護照概念驗證,產品信息須具有四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電池信息、材料信息、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信息、數據源信息。此外,“新電池法”提出了有害物質限定、性能和耐用性要求、固定式儲能安全要求和符合性評估等規定。
當然,電池領域畢竟是個全球產業,一個國家發布了新的政策,勢必會關聯到其他國家的決策。
12月1日,美國總統拜登政府宣布了關于電動汽車稅收減免的擬議新規則,旨在通過阻止電動汽車制造商從中國和其他外國競爭對手采購電池材料來保障供應鏈安全。根據新的指導方針,如果一個公司或團體25%或以上所有權由美國地緣政治對手所擁有或控制,該團體將被列為“受關注外國實體”(簡稱FEOC)。這些限制將于明年適用于電池組件,然后將在2025年適用于關鍵電池原材料(包括鎳和鋰)的供應商。
不過,對于部分與中國企業有合作關系且中國企業的持股比例超過了25%的韓國企業來說,美國的新規定是一大挑戰,其中包括LG化學、浦項控股(Posco Holdings Inc.)和Ecopro Materials公司,這些公司已經或正計劃與中國公司建立合資企業,以在韓國生產電池材料。
這或會讓韓國公司重新考慮這些交易,以滿足新的指導方針。有報道稱,與中國同行合資的韓國電池企業預計將進行股權調整。中方持股比例較高的LG化學、POSCO Future M(POSCO Holdings旗下控股公司)等公司可能會根據股權調整考慮追加投資購買中方股權。
業內人士透露,韓國官方公布的中國企業投資韓國電池材料企業的諒解備忘錄數量為8份,已確認的7份投資總額案件金額達5.73萬億韓元(約合312.28億元人民幣),其中中方持股超過25%的合資企業有5家。
10月20日,中國商務部會同海關總署發布關于優化調整石墨物項臨時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將此前實施臨時管制的球化石墨等3種高敏感石墨物項正式納入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清單;同時,取消對爐用碳電極等5種主要用于鋼鐵、冶金、化工等國民經濟基礎工業的低敏感石墨物項的臨時管制。上述政策于2023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對此,多個國家和企業都在作出密集調整。據日本廣播協會(NHK)網站此前報道,日本企業開始推進電池原材料的多元化供應,并強化國產化能力。
總之,對于動力電池來說,無論是領先的中日韓,還是稍落后的歐美等國家,既是對手,也是朋友。未來行業競爭雖然越來越激烈,但同時也帶來了機會,促進整個產業鏈發展得更快更好!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