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以來,我國動力電池市場波動較大。
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年初動力電池出貨量急劇減少,3月開工后迎來新的增長點。隨著疫情影響衰退,2021年7月動力電池出貨量達到新高。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數據,2021年1-12月,我國動力電池累計銷量達186.0GWh,同比增長182.3%。電池銷量增速超汽車銷量增速。
然而,不僅僅動力電池,回顧近兩年電池行業的發展,總伴隨著供不應求的困擾。
電池供應緊張從2021年二季度開始顯現。電池聯盟技術總監張旻昱博士在“中國電池制造工程師年會”上預測,電池行業在2022年之后將出現動力電池短缺的情況。還有一些專家認為,目前動力電池短缺的情況非常嚴峻,缺口在30%~50%左右,可能會持續到2025年。
2021年12月27日,中國電池工程師年會暨電池產業鏈技術精英交流會在佛山成功召開。期間,多位專家和企業代表接受電池聯盟采訪,表達了第一次參加以人才為主題,面向工程師群體的活動感受,并給予了一致好評,同時展開對電池行業發展趨勢及挑戰,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人才現狀、特點、管理升級等話題的深入探討。
電池制造企業承壓跨年
總體來看,2021年業績的紅火,依然無法滿足新能源汽車、儲能等新興產業爆發式增長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受資源緊張等多種因素影響,上游原材料近兩年大幅提價,電芯企業反而沒有漲價,這給企業自身和產業鏈造成了不小的壓力。為此,企業紛紛擴大產能,投建新廠,以緩解生產和成本壓力,并應對未來發展。
“隨著整車主機廠等客戶對電池成本要求的不斷提高,電池制造企業利潤有所下降,而近來市場波動,特別是原材料大幅波動給企業的沖擊力尤為明顯。”保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監劉燕林告訴電池聯盟,市場波動主要受下游需求的大幅增加和上游原材料等資源緊缺兩方面影響。
“2021年年底整個行業才有一點點調價趨勢。”劉燕林說,“價格調整存在滯后性,這對電池制造企業來講也是一個很大的壓力。”
隨著中國制造2025,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以及近期密集出臺的“十四五”規劃,綠色低碳、數字化、智能化,都將成為電池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數字化、智能化是目前電池制造企業比較重視的。”深圳市天和雙力物流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唐永松表示,電池制造企業擴產快,對生產技術要求高,他們通過優化生產工藝流程,采用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來提高生產效率,進一步降低成本。
作為設備企業,廣州市新棟力超聲電子設備有限公司商務總監鐘杏桃認為:“目前面臨著產業升級要求智能裝備越來越精密,提出更高要求所帶來的挑戰!”
不難看出,除了開發新材料形成技術革新以外,現階段進一步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更為重要,這其中包括制造工藝、制造裝備等產業鏈上各環節各層面的技術進步。
正如鐘杏桃所說:“整個產業鏈都應該圍繞著電池制造技術提升,保質提量降本貢獻智慧!”
10萬+行業人才缺口初顯
采訪過程中,多位專家和企業代表認為,上述電池全產業鏈的挑戰,歸根結底是人才的挑戰:“在應對這些挑戰中,人才培養的工作顯得重中之重!沒有人才的力量,特別是沒有高精尖人才的力量,產業升級將舉步為艱。”
來自超聲波焊接設備領域,服務中國市場近30年的必能信超聲(上海)有限公司近兩年也著重調整了人才管理機制。其亞太區MW首席技術官杜輝坦承, 隨著市場爆發式增長,公司在專業人才方面的缺口比較明顯。為了讓公司和技術換發活力,如何吸引人才培養人才,成為公司近兩年的挑戰之一。
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崛起,工業4.0、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行業對生產人員的需求有質的變化:生產、制造、研發類人員社會儲備不足,全行業出現稀缺;人員流動性大;基礎崗位需求難以滿足;新入行人員面臨0生產經驗挑戰,經驗豐富的人才相對緊缺,尤其是具備豐富生產經驗和開發經驗的人員;技術水平評價缺乏標準……這些變化正是當前乃至未來電池行業長期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人才問題。
首先,什么樣的人才能夠符合當下和未來發展需求?
菏澤天宇鋰電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廣雷強調:“第一專業性,比如具有電化學專業學科背景的對口人才;第二實踐性,整個行業欠缺實操經驗豐富的從業人員。”
復合型人才受到追捧。“我們認為,更關鍵的是復合型的創新型人才,例如研究型和應用開發型的復合、技術型和管理運營型的復合等,這種人才非常緊缺。”劉燕林指出。
杜輝提出具有系統思維的人才概念。“從材料開發、工藝開發,最終生產制造,電池是一個系統工程,某一方面、某一方向做得很精,不了解整個系統的優缺點或痛點,對于新產品來說,很難再創新、再迭代。以一個系統性思維來應用技術,解決痛點,這類戰略性人才也很欠缺。”
同時,根據電池聯盟預測,隨著企業引入全生命周期服務,產品售后、維修、保養等專業維修人員人才缺口將達到10萬/年。
人才緊缺呈地域性、崗位性特點
其次,當前電池行業人才緊缺有哪些特點?
“電池行業或者新能源行業人才緊缺的問題,其實是結構性緊缺,分兩個層面,一個是地域性緊缺,一個是崗位性緊缺。”張旻昱分析,地域性緊缺表現在企業需求和人才分布與產業布局不一致。
根據電池聯盟調研,上海、寧德、北京、深圳是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人才流入指向明顯;華東與華南地區是人才需求最旺盛的地區;部分城市和地區出現長期人才需求,上海、深圳、蘇州、廣州是崗位人才需求的主要城市。
從調研結果來看,崗位性緊缺主要體現在專業性人才需求明顯,工藝工程師、銷售經理、電池/電源開發人員需求長期居高;工作經驗成基本要求,超過70%的職位要求具有3年以內工作經驗等。
而從業人員較為重視的薪酬水平,估算平均水平為20萬/年,在經濟發達地區、生活成本高的城市,平均崗位薪酬可達25萬/年。此外,從業人員年輕化、高學歷化也是電池從業人員的新特點之一。“人才結構和人才特點不一樣,相應地,人才管理方案和人才提升方案也不一樣。”張旻昱說。
多數企業“一思路、兩條腿”管人才
據統計,2015-2020年五年間,電池行業人才規模翻了2.6倍,沖擊千萬級規模。高效人才管理方案和人才能力提升方案是企業的一個大課題。
事實上,針對電池行業的人才變化、特點和培養方向,各家企業貢獻了不少智慧。電池聯盟匯總起來為“一個思路,兩套模式”。一個思路,即企業以開放的態度提供平臺,讓從業人員施展身手;兩套模式為內部培養和人才引進。當然各家具體做法不同。
以必能信為例,其在2020年推出“雙通道”人才管理機制,為技術人才專門開設晉升通道,技術人員可專心做前沿性研究和行業客戶需求,當一名快樂的“培訓師”以老帶新。為此,必能信還制定了審核評比制度,定期召開內部評審會等。
同領域的新棟力則通過外派技術人員參加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電池專委會組織的培訓學習、參加評價考試。目前已有4位獲得高級電池制造工程師證書。“這對我們在應對電池制造工藝改進,特別在電池制造的不同環節導入超聲波應用,改善電池性能,例如提升一致性,提高安全性等方面,提供了深度的專業的知識參考。” 鐘杏桃介紹。
作為第九期學員,天宇鋰電總工程師張廣雷深有同感,憑借電池制造工程師的評價證明,他目前已經助力公司申報成功兩個項目。
把新能源動力電池、儲能光伏作為新領域探索的深圳天和雙力,選擇人才引進和內部培養“兩條腿”邁進。在內部人才培養方面,公司設有培訓學院,也有較為成熟的培訓體系;針對一些特殊崗位的技能提升,公司跟外部培訓機構合作開展一些培訓課程。
顯然,企業在人才培養上也開始練起了內功。
“企業的自發行為,其實是散點的,缺乏完整性、系統性差,迭代性有限。”張旻昱提出,應站在整個電池行業的視角來規劃相應崗位、技能的人才管理體系,如標準化的人才培訓和評價機制。
約35億元!比亞迪獲特斯拉儲能電池訂單2024-06-05 23:22
|
官宣!比亞迪百億鈉離子電池項目獲批2024-06-04 18:59
|
兩家車企終止與弗迪電池的合作!2024-05-31 19:01
|
利好消息頻傳,固態電池要起飛?2024-05-30 20:28
|
總投資115億元!這一鈉離子電池項目在四川達州啟動建設2024-05-29 18:47
|
投資12億元,這家企業加碼大圓柱電池精密結構件!2024-05-28 18:44
|
投資超25億元!這家鋰電企業擬在美國建設電池化學品項目2024-05-22 19:20
|
攜手多地政府,這家企業5月三大電池項目開工/簽約!2024-05-21 18:46
|
小米入局電池制造,與寧德時代成立合資公司!2024-05-20 19:05
|
孚能科技與印度企業簽署動力電池戰略合作協議2024-05-16 1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