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最新數據顯示的企業出貨量排名,2018年全球前十大動力
電池企業中,有六家來自中國,另外四家分別來自日本、韓國。如今,作為鋰
電池最早的技術誕生地,歐洲希望擺脫落后局面,正在奮起直追,由中日韓三國主導的全球鋰電池產業或將改變。
32億歐元開展電池生產和研發
近日,歐盟批準了32億歐元的電池生產和研發援助項目,歐寶、寶馬、PSA、知名企業BASF等都參與了該項目。
據悉,這筆公共資金將用于研究原材料的開采和加工,先進的化學材料的生產,電池單元和模塊的設計以及如何將其集成到系統中,最后用于回收或重新使用舊電池的方法。歐盟希望通過投資電池技術的研發,實現其到2050年達成零碳經濟的目標。
在這之前,歐盟“地平線2020”框架計劃支持的歐洲最關鍵鋰硫電池研究項目——適用于電動汽車的鋰硫電池項目(ALISE)目前已研發出能量密度超過310瓦時/千克的鋰硫電池。該類電池更輕便,能量密度大,且無需關鍵性原材料。
日韓企業”占領“歐洲
雖然歐洲目前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電池供應鏈,但是來自國外的一些國家為了提前占領歐洲市場,紛紛在歐洲投資建廠。
韓國3大電池企業SKI、 LG化學、三星SDI都已在歐洲建有電池生產基地,并計劃增加在當地的
電動車電池產量。
12月5日,韓國SKI發布消息稱,其在江蘇省常州建設的面向純電動汽車的鋰離子電池新工廠已建成。該工廠投資額8200億韓元,每年可生產供15萬輛車使用的電池,并將與北汽集團等合資運營該工廠。SKI還計劃年底在匈牙利第1工廠完工后,接著建設第2工廠。
之前已在波蘭建立有電動車電池工廠的LG ,除了和通用汽車共同投資23億美元成立電池生產公司外,目前正考慮在歐洲建立第2座電池工廠。
此外,業界透露,三星SDI計劃在匈牙利建設電動汽車電池第2工廠,位置選在第1工廠附近。
中國企業的歐洲戰略
日韓在歐洲的頻繁布局,讓中國電池企業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國內動力電池巨頭也開始了“歐洲之旅”。
2018年7月,寧德時代與德國圖林根州州政府簽署了一份協議稱,將投入2.4億歐元在埃爾福特市設立電池生產基地及智能制造技術研發中心。基地將分兩期建設,從事鋰離子電池的研發與生產,計劃于2021年投產。這是寧德時代的首個海外工廠。
今年10月18日,寧德時代圖林根電池工廠正式動工。根據計劃,寧德時代圖林根電池工廠將分兩期建設,計劃于2021年投產。此次開工面積為23萬平方米,生產線包括電芯及模組產品,預計到2022年可實現14GWh的電池年產能。
和寧德時代相比,比亞迪進入歐洲市場的時間更早,早在1998年,就在荷蘭鹿特丹地區建立了歐洲總部。2013年,比亞迪收獲了荷蘭阿姆斯特丹機場35輛純電動大巴訂單。
近日,比亞迪中標荷蘭259輛純電動大巴訂單,這是迄今為止歐洲純電動大巴市場單筆最大訂單。據了解,在歐洲純電動巴士領域,比亞迪占據20%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歐洲打造可持續電池產業鏈?
看到中日韓在電池市場上取得如此好的成績,歐洲著急了,想要盡快追趕上他們。
2018年,在歐盟委員會的支持下,歐洲各國開始商討建立一個可行的工業電池生產聯盟,以擺脫對中日韓等動力電池企業的依賴。德國政府更是提出要在不倫瑞克投資20億歐元建設動力電池工廠的計劃,并得到了相關車企和財團的支持。
今年3月,大眾宣布與瑞典電池生產商Northvolt合作成立歐洲電池聯盟(EBU),該聯盟旨在資助電池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工業應用。大眾表示,歐洲電池聯盟的聯合研究活動將涵蓋從原材料、電池技術到電池的回收利用整個價值鏈,首要目標是積累更廣泛的電池生產技術。
9月,歐洲法國、波蘭、意大利、芬蘭、比利時、瑞典、斯洛伐克、西班牙和德國決定建立歐洲第二個電池產業聯盟。德國寶馬、巴斯夫等約30家企業為歐洲第二個電池產業聯盟成員。
如此頻繁的行動,充分表明歐洲想重振電池產業的決心。歐盟委員會副主席馬洛斯.塞夫科維奇所領導的一個政府官員團體與制造商、開發銀行以及商業貸款機構計劃投資超過1000億歐元,打造一個鋰離子電池供應鏈。
彭博NEF的能源存儲分析師詹姆斯.弗里茨(James Frith)表示:到2025年歐洲有可能會掌握全球11%的電池制造產能(當前產能占比為4%)。這意味著歐洲將會奪走中國的一部分市場份額,并且對美國形成直接的挑戰。
歐盟委員會預計,到2025年,電池市場的總規模有可能將會達到2500億歐元;屆時將會有至少1000億歐元的電池產品來自歐洲的電池工廠或供應鏈。
更多的電池產品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電池材料。惠譽預測,在看漲的情況下,到2028年,歐盟對鈷、鎳和鋰的平均需求將領先于中國和美國。這對于歐洲電池產業鏈來說,也是個巨大的挑戰,因為要考慮供給能否跟得上需求的增長。
但愿如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在一份聲明所說:“我們希望在德國和歐洲打造最具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的電池,從而保障歐洲的附加值和就業”。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