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千千萬萬個青年一樣,80后楊大偉大學畢業后離開家鄉,在北京一家公司找到一份離子膜電解槽設計工作,成為一名“北漂”。今年3月,楊大偉入選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從平凡普通的“北漂青年”到令人敬佩的國家“萬人計劃”專家,楊大偉用一名打工仔的“逆襲”證明:“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是對質疑最有力地反駁”。
在很多人眼里,楊大偉愛學習、愛動腦、愛鉆研,“腦子很活”。也正是這份“活”,讓他敏銳地發現了商機:離子膜電解槽的所有元器件幾乎都可以實現國產,唯獨離子膜這一核心材料完全依賴進口,價格十分昂貴。如果國產化,將填補巨大的市場空白!經過反復醞釀,工作兩年后,楊大偉辭去工作,邁出自主創業第一步——創辦北京兆潤科技有限公司,專門從事離子膜的技術研發工作。
雖然這一決定遭到各方質疑:國家組織攻關二十多年都沒有成功的產品,他一個剛參加工作的人怎能研發出來?但滿懷激情的楊大偉沒有時間無暇顧及這些,他滿世界專心找人、找錢、找技術、找訂單、找發展定位,只是想不干出成績絕不放手。
2009年底,楊大偉終于依靠簡陋的設備研制出一塊巴掌大的離子膜。遺憾的是,這只是半成品小樣,無法進行工業化應用,沒有任何商業價值,而此時研發資金已經用得差不多了,創業團隊成員一個接一個地離開,只剩下他一個“光桿司令”。又經過一年的苦熬,楊大偉終于把巴掌大的離子膜做到了1平方米大小。別小看這簡單的面積變化:這意味著公司可以投入工業化應用,具備了商業價值。用楊大偉自己的話說,“我的企業終于可以活下來了”。
2011年,楊大偉的家鄉——金湖縣金北鎮領導得知楊大偉面臨的困境,多次赴北京與他共商企業發展前景。濃厚的鄉土情結、家鄉領導的滿滿誠意、優惠的創業政策,讓楊大偉決定回鄉創業,在金湖縣創辦江蘇科潤膜材料有限公司,這也是國內第一家以全氟離子膜產業化為目標的工廠。
身為研發人員,楊大偉深知,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必須尋求先進的技術和優秀的人才。他多次遠赴廈門與國內膜材料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董全峰接洽,分析行業前景,誠邀加盟合作。董全峰教授回憶:當時早上打開家門,楊大偉已“堵”在門外;深夜做完實驗,楊大偉還守在實驗室外。“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討債的呢!就是這份誠心打動了我。”
與董全峰教授合作后,公司迅速確定以流延法生產離子膜為研發方向。為了突破原料配方這一技術難點,楊大偉帶領研發團隊花了三年時間實驗了1800多個配方,平均一天就要做兩個配方實驗,一個配方實驗的反應時間往往達8個小時,他幾乎每天要工作16個小時以上。
就是依靠這樣苦熬“試錯”,楊大偉最終在1800多個配方中找到了3個可以使用的配方。2014年,江蘇科潤膜材料有限公司與廈門大學合作研發出國際首創的“雙面輻射全氟離子交換膜流延制膜技術”,設計制造出我國第一套流延法離子膜生產線,應用該技術和設備生產的“儲能電池用高強度復合全氟離子交換膜”,在電化學及力學性能方面均達到或超過同類進口產品,且價格只有進口產品的一半,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美國、日本大企業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目前,該技術已獲得專利16項,其中發明專利8項,PCT國際發明專利1項,累計獲得國家、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資助1300多萬元,董全峰人才團隊也入選江蘇省“雙創團隊”。
創新給企業帶來了爆發式增長。近三年來,公司銷售增長270%、利潤增長130%、稅收增長98%、總資產增長180%,2015年成功在江蘇股權交易中心上市。離子膜產業化初步取得成功,產品得到了國內相關電解槽廠家,釩電池、燃料電池廠家的肯定和應用,并出口韓國、加拿大、德國等多個發達國家。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