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舉行的2024中關村論壇——“氫能產業科技創新發展論壇”上,氫能產業成為今年中關村論壇上專家學者熱議的話題。專家普遍認為,為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強科技創新,攻克“制、儲、輸、用”等環節難點;探索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并加強政策支持,構建氫能高質量發展新生態,加速進入“氫能2.0時代”。
受此消息影響,4月29日,A股氫能板塊集體大漲,昊志機電漲超15%,力源科技漲超10%,科力遠、海鷗股份、天順風能、格林美、冠城大通漲停,明陽智能、中天科技、金博股份、美晨生態等跟漲。
氫能納入能源法(草案)
我國《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以及供應體系,產業布局合理有序,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到2035年,形成氫能多元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明顯提升,對能源綠色轉型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據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最新發布的《綠色氫能產業發展白皮書》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將超過10萬輛,加氫站保有量將超過1000座,綠氫產能將接近100萬噸,氫能產業規模將達到萬億元。
近日,氫能正式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定調扶持必要性。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草案)》進行了審議,將氫能正式列入與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同級管理,自4月26日—5月25日面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
激發“氫”動力,產業鏈“多點開花”
近年來,氫能的應用場景加速拓展,產業鏈中下游實現“多點開花”。我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成功達速試跑,實現全系統、全場景、多層級的性能驗證;全球首個氫氣品質移動檢測車公開亮相,攻克可移動化氣體痕量高精度分析技術的難題;國家能源氫儲運創新平臺組團上陣,推動我國氫儲運關鍵技術自主化和產業鏈自控。
未來產業加速賦能,氫能產業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探索“AI+氫能”的行業智能化之路。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宇表示,人工智能與氫能的跨界融合創新有著重大的示范效應,隨著人機協同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與氫能的“兩能”融合將助力達成“雙碳”目標,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可持續和智能化發展。
近日,不少氫能產業鏈公司在投資者互動平臺透露相關氫能布局及技術儲備情況。
聯美控股與愛德曼通力合作,瞄準未來氫熱電聯產應用場景,目前相關技術推進順利。制氫、儲氫作為氫能利用的重要環節,公司積極儲備相關技術。
凌云股份表示已和部分客戶開始共同研究PE管輸氫,PE管道輸氫在理論上具備可行性。公司生產的電池殼可以應用于氫能源燃料電池,并積極參與了相關客戶的設計、生產。
廣匯能源的氫能示范項目全面進入到試生產運行階段,電解水制氫+工業副產氫+儲氫+加氫+運氫+用氫全線貫通。
海馬汽車的氫燃料電池汽車7X-H已開始首批示范運營。
中國寶安表示貝特瑞自主研發的燃料電池專用碳材料已在氫燃料電池膜電極上使用。
24只氫能概念股一季報業績高增
國金證券表示,2024年氫能及燃料電池行業將進入放量提速期,燃料電池汽車及綠氫項目落地均將大幅加速,認為氫能和燃料電池制造是目前的兩條主線。
據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氫能概念板塊已有278家公司發布一季報,其中124家業績增長,19家扭虧為盈,整體報喜比例超五成。其中凱大催化、富瑞特裝、中持股份、青達環保等24股一季報凈利潤翻倍。
富瑞特裝在2023年業績逆轉,實現盈利1.47億元;在扭虧為盈的情況下,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歸母凈利潤達1980.57萬元,同比增長629.29%。公司在氫能源方面有高壓氫閥類產品對外銷售,并正在進行氫燃料電池車用液氫供氣系統及配套氫閥、氫燃料電池系統部分零部件產品的研發工作。
青達環保一季度凈利潤約630萬元,同比增加500.16%。公司建設規模擬為交流側裝機容量90MW,配建20MW制氫設備(不含儲氫)的項目計劃于2024年12月15日前建成并全容量并網。
海鷗股份2023年凈利潤增長15%,在手訂單超36億元。今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1288.67萬元,同比增長483%。公司表示,將推進建設海鷗氫能研發實驗室,逐步在氫能領域尋求新的發展可能性。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