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汽車圈吵架大家都見怪不怪了,只是沒想到2024年汽車圈吵的第一架,竟然是上汽和比亞迪。
前些日子智己汽車官宣了新車智己L6搭載超沖固態電池的消息,然而,作為僅次于寧德時代的電池巨頭,比亞迪首先站出來表示不服。
比亞迪趙總說,半固態車用電池是文字游戲。智己劉總則反駁說,不擅長文字游戲,要用實際行動來踐行。
今天我們來聊聊固態電池,看看智己的技術到底是文字游戲還是行業革命。
首先,到底什么是固態電池?
有人會說,市面上的電池不都是固體的嗎?此固態非彼固態。
鋰電池之類的傳統電池基本上由以金屬為材料的兩個電極(正極和負極)以及充滿其間的液體電解質構成,無論是日常用的鋅錳干電池、紐扣電池還是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終究還是需要用到液態電解質的傳統電池。
固態電池之所以被這么多車企追捧,是因為固態電解質具有更高的離子傳導率、更好的熱穩定性和更高的安全性。簡單來說就是更小,更輕,充電更快,并且做到真正的不自燃,幾乎可以說是汽車未來十年動力電池的終極方案。
好處多,但是研發難度也是天花板級別的。
事實上,固態電池并不是新概念,早在30年前,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就號稱造出了固態電池,這兩年,伴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火爆,業內也是隔三岔五有企業傳出固態電池量產進展,但每一次都是曝光后就又沒了下文。
固態電池目前遇到的技術難題,就是電池的耐久性不夠。因為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會反復膨脹收縮,導致固態電解質龜裂,造成電池短命。去年豐田曾聲稱已經掌握克服這一難題的技術,但是盡管如此,也只敢說“有望在2030年實現”,注意是“有望”,到時候能不能兌現,依舊沒譜。
那為什么上汽的固態電池會被打臉呢?
因為一般來說,不加定語的“固態電池”,默認為不能含液體電解質的全固態電池。按這個定義,全行業普遍認為,目前絕無可能量產,最大膽的豐田也只敢說計劃2027-2028量產。
而這次智己新車搭載的“固態電池,按照官方說法,仍然含5%的液態電解質,嚴格來說,還是半固態,頂多算是說準固態電池。
不過,這并不是說,智己搭載的半固態電池就是吹牛,是不靠譜的噱頭。
關于動力電池的進步我們要意識到一點,不要期盼奇跡,微創新才是技術的常態。
要知道,2015年乘用車電池系統能量密度平均還只有97瓦時/千克,到2018年,工信部公布的純電動乘用車新車中,能量密度達到140瓦時/千克以上的車型也才41%,可以說,麒麟電池255瓦時/千克的能量密度水平已經算是質的飛躍了。
過去十幾年,動力電池的進步生動地詮釋了一步一個腳印,每1瓦時/千克的密度提升,都是無數日夜打磨出來的。
當然,這并不是說,革命性電池產品不可能誕生,有可能;但是,革命性電池技術從提出到驗證再到大規模量產,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包括目前主流的磷酸鐵鋰、三元電池,都是在實驗室成熟了十幾年才實現大規模量產的。
所以,即便全固態電池可以量產,也注定要經歷從半固態到準固態再到全固態,這樣一個漫長的進化過程。就算到了全固態電池真正量產那天,也還需要經歷漫長的技術提升和成本優化。
請謹記,科學的進步沒有天降奇跡。
成立不到4年融資37億歐元,歐洲電池獨角獸和寧德時代搶客戶2024-06-04 09:49
|
彭博新能源財經報告:鋰離子電池儲能勢將面對來自新型長時儲能的競爭2024-06-03 10:31
|
低空經濟“起飛”,電池廠要講“新故事”2024-06-03 09:48
|
氫能加速跑!2040年我國燃料電池車輛滲透率有望達到50%2024-06-03 09:16
|
前4月湖北出口鋰離子蓄電池增長加快:企業發貨周期平均縮短1天2024-05-31 18:56
|
日本電池戰略:拽著液態 提著全固態2024-05-31 11:55
|
小商小販多手倒賣,“退休”電動自行車電池去向成謎2024-05-30 20:12
|
超3000萬鈉電池訂單簽了!2024年十大鈉電訂單,最大贏家是它!2024-05-30 11:23
|
起大早趕晚集,歐洲動力電池產業何時崛起?2024-05-29 18:30
|
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筑牢動力電池安全底線——獨家解讀《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見稿)》2024-05-29 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