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搭載億華通燃料
電池電堆的氫燃料
電池公交車。受訪者供圖
在京津冀尋覓氫能印記并非難事,應用場景的多點開花已然是一種“硬實力”。
北京大興區,公交車、旅游大巴、市政車等領域進行了氫能車推廣應用,京津冀區域依托現有高速路網,加快建設加氫站,支撐氫燃料電池汽車和氫能產業跨區域、規;\營,首批7個氫能高速場景已落地。而回望2022年,北京冬奧會運行超1000輛氫能源汽車,并配備30多個加氫站……
實現“從0到1”“從1到10”的突破,京津冀城市群氫能產業正在朝著“從10到100”的跨越努力。“北京研發、津冀制造”產業協同模式下,三地“1+1+1>3”的區域優勢漸顯。
中關村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產業聯盟(簡稱“中關村氫盟”)秘書長盧琛鈺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目前我國氫能產業集聚區以京津冀、長三角和大灣區三個重要的大區域為主,其中,京津冀區域在前期政策牽引和推動、氫能產業發展的科研基礎、產業基礎以及交通應用示范等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
涌上氫能賽道,打響技術攻堅戰
從無到有,從源頭實現“從0到1”的技術突破,過去20年京津冀氫能產業無疑經歷了一場攻堅戰。
“例如空氣壓縮機,原先采用進口產品,價格貴且供貨周期較長。經過我們與國內供應商共同研發,實現了國產化替代,不僅成本大幅降低到原來的1/10,而且供貨周期明顯縮短。”億華通常務副總經理于民向貝殼財經記者介紹時難掩自豪,目前億華通已實現核心零部件100%國產化,使氫燃料電池系統成本大幅降低。
盧琛鈺介紹,近年來,隨著示范工程推進和產業鏈完善補充,產業中的市場競爭和國產零部件替代,使氫能產業鏈在降本方面取得不錯成效。“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教授在公開報告中的介紹,現在整個燃料電池系統成本已經在快速下降。2022年降到3000元/kW,2023年已經降到2500元/kW左右,未來還會持續下降。到2025年估計會降到1000元/kW,2030年會降到500元/kW。屆時,在與燃油車、電車的競爭中,氫能源車將具備更大的成本優勢。”
億華通并未止步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突破燃料電池系統在低溫環境適應問題同樣加足馬力。公司量產的燃料電池系統實現了-30℃低溫冷啟動,并在牙克石極寒環境完成了實車驗證。此外,在張家口開展了國際首個為期兩年的高寒地區長周期示范運營項目。
尋求技術突破,京津冀企業涌向氫能賽道。中船派瑞氫能在設備主體層面,通過自主研發實現催化材料、隔膜及電極等方向的技術攻關,形成了高效低成本電極、高穩定性隔膜以及均一性的結構,并形成了相關的知識產權。公司完成大功率制氫設備集成,單體3000Nm^3/h堿性水電解制氫設備預計2月末正式下線。
企業駛入氫能發展快車道,離不開政策“東風”。京津冀區域內,各項優惠政策積極向氫能企業傾斜,根據中關村氫盟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城市群已針對氫能產業發布超50項政策。
中船(邯鄲)派瑞氫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玉廣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京津冀地區政府為氫能企業提供多項稅收優惠、產業扶持政策,在科技創新、氫能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方面,支持了一批技術研發、產品設計、標準制定及產業化項目,大力推動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裝備制造能力和示范引領作用。
于民接受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稱,自2023年12月起,燃料電池示范應用第一輪補貼開始陸續發放。截至2024年1月,第一年度獎勵資金累計公示77228.1506萬元,占四年最高補貼總額約8.3%。其中,京津冀城市群獲得3.5億元,占單個示范城市群總額的18.7%。
打通氫能產業鏈,1+1+1>3
作為清潔高效的二次能源,氫能是儲能、電力等領域實現深度脫碳、綠色發展的重要媒介。
2023年11月,京津冀三地首次發布六大跨區域產業鏈圖譜。其中,北京市經信局牽頭制定的京津冀氫能產業鏈圖譜和燃料電池產業鏈圖譜兩張圖譜,總節點數量超過1300個,梳理京津冀氫能領域三級梯隊共計123家重點企業。根據規劃,將圍繞制氫、儲運、加注和應用四個環節,堅持場景應用拉動,推動產業規;l展。
如今,京津冀區域通過下游應用推動產業已實現“從1到10”的商業化探索。
“冬奧會提供了全球最大的氫能燃料電池汽車場景活動。此外,目前已通過國家批復的五大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兩個位于京津冀區域,分別為京津冀城市群和河北城市群。兩個示范城市群及冬奧會應用示范的帶動,為京津冀區域氫能的制儲運加用各個環節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盧琛鈺介紹。
于民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功能互補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體系,為氫能及燃料電池行業上下游產業拓展與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場景。京津冀地區形成了氫能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廊道相互補充、相互融合,三地分工協作、各有側重的發展模式,共同推動氫能產業協同提質提速。
在于民看來,三地人員、技術、資金等要素資源來往密切,“北京研發、津冀制造”產業協同模式加速形成,形成了“1+1+1>3”的區域優勢。
京津冀三地氫能發展格局日漸清晰。其中,北京以科技創新優勢,吸引眾多高端要素資源聚集,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科研環境和產學研交流機會。河北憑借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和深厚的制造業積累,在先進制造研發方面形成較為完善的布局。
相比之下,天津則依托便利的地理條件和發達的港口貨運系統,打通氫氣運輸環節,進一步擴大氫能產業的輻射范圍。
我國對氫能產業的中長期發展劃定了清晰的路徑。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20萬噸/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萬-200萬噸/年。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到2035年,形成氫能多元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明顯提升。
作為氫能產業發展的前沿陣地,下一個十年,京津冀區域前景可期。
今年2月,“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行動計劃”發布會上,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毛東軍介紹,北京市將進一步發揮國際科創中心作用,聯合天津、河北兩地統籌推進政策創新、產業培育、場景開放和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京津冀氫能和新型儲能產業跨區域、集群化協同發展,努力使京津冀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先行區、示范區,在全國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中發揮引領作用。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