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推動下,氫能產業已然成為實現能源低碳發展的關鍵途徑,受到全球廣泛關注。特別是在我國,得益于政策與資本的持續賦能,氫能產業正呈現出勃勃生機,并在多個細分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發展速度。其中,制氫環節作為關注度最高的環節,備受矚目。
近期,我國氫能產業掀起了一股熱潮,其中制氫領域成為關注焦點。
綠氫制取成趨勢,電解槽趁勢而起
自《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簡稱《規劃》)印發以來,我國多個省市相繼出臺本地區的氫能發展規劃,擴大綠氫生產規模、突破電解水制氫設備關鍵技術成為政策焦點。
2023年12月,《青海省綠氫化工產業發展規劃 2023-2030年)》發布,其中指出到 2025 年,綠氫生產能力達4萬噸左右,建設綠氫化工示范項目不少于2個。在綠氫化工耦合鹽湖、綠氫化工耦合新能源領域開展示范應用。
根據各地政府官網政策的不完全統計,僅2023年1年時間,我國就有32項政策直接提及綠氫制取、電解槽設備建設等相關環節。
今年以來,海南省、甘肅省、內蒙古等多個省市亦相繼發布地方氫能發展規劃,可再生能源制氫(綠氫制取)依舊是規劃重點。
具體來看,海南省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海南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3-2035年)》提出,到2025年,海南氫能產量將超過20萬噸/年,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噸/年;到2030年,海南氫能產量約為50萬噸/年,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40萬噸/年。
甘肅省氫能產業指導意見指出,到2025年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氫能力達到20萬噸/年左右的制氫、儲氫基地。
到2025年,內蒙古明確,該區的可再生能源制氫量將達到約50萬噸/年;新疆計劃建設一批氫能產業示范區,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噸/年。
在我國對碳排放管控日益嚴格的大背景下,綠色氫能源的制備逐漸成為發展趨勢,其中,氫氣制備過程中的關鍵設備——電解槽,受到了廣泛關注。
根據電解水制氫技術路線的不同,電解槽又可分為堿性電解槽(ALK)、質子交換膜電解槽(PEM)、高溫固體氧化物電解槽(SOEC)以及固體聚合物陰離子交換膜電解槽(AEM)四種。
就于剛剛過去的2023年,既是中國綠氫產業爆發之年,也是中國電解槽需求新高之年。
據索比氫能、香橙會氫能研究院統計,自2023年以來國內共計29個電解槽項目招標,招標規模累計超過2220.5MW。其中,堿性電解槽路線2091.5MW,占比達94.2%;PEM技術路線66MW,占比3%;SOEC技術路線63MW,占比2.8%。
上市公司跑馬圈地
隨著綠氫項目數量逐年攀升,電解槽應用被不斷普及,2024年亦有望持續放量大增。
國金電新首席分析師姚遙表示,上游端受綠氫項目高增帶動,并具備政策保障和經濟性前提,2024年綠氫項目批量開工,將直接帶動制氫設備需求起量,電解槽作為核心設備率先受益,當前待招標電解槽量級已達到GW級別,明年(2024年)預計招標量同比翻倍。
從供給端看,據氫能匯、北極星氫能網、氫云鏈等機構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超100家公司從事電解槽及相關材料的生產,其中ALK、PEM電解槽生產企業占比約86%。
以ALK電解槽為例,該技術發展最為成熟,國內已有多家企業宣布下線單體電解槽。
2023年6月,由中船(邯鄲)派瑞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派瑞氫能”)鄂爾多斯生產基地生產的首臺套2000Nm3/h電解槽成功下線。該款電解槽也是內蒙古自治區下線的首臺套單臺產氣量最大的電解槽,亦是派瑞氫能產業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
同年8月,中石油(601857.SH)首套1200Nm3/h堿性水電解制氫系統在寶雞成功發布,并順利起運交付用戶吐哈油田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據IRENA的統計,以1MW ALK水電解系統為例,電解槽在整個電解水制氫系統中的成本約占45%,成本占比明顯偏高。為實現降本,提升單槽產氫量規模可促進單位氫氣制備成本下降,制氫設備大型化已成行業趨勢。
同年9月,隆基綠能(601012.SH)、雙良節能(600481.SH)先后發布了新款大型電解槽設備。其中,光伏龍頭隆基綠能發布全新一代堿性電解水制氫設備ALKG系列產品,產氫量最大突破了3000Nm³/h,占據國內大型電解槽技術的制高點。
當然,除了ALK電解槽外,PEM電解槽由于性能更優(電流密度大、氫氣純度高、響應速度快等優勢),更適合與風光儲技術相結合,受到不少公司的青睞。
近日,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華瀚”—200型3.0兆帕單堆兆瓦級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槽在華電青海德令哈0.3萬千瓦光伏發電PEM電解水制氫示范站實現商業化應用落地。
顯而易見,氫能產業之大,電解槽作為制氫環節中最核心的設備,受到市場逐利者的爭相布局。隨著行業競爭逐步加大,具備成本及性能優勢的電解槽生產廠商有望嶄露頭角。
就當前來看,據索比氫能、香橙會氫能研究院統計,自2023年以來國內共19個項目完成中標,其中派瑞氫能、隆基氫能、陽光電源位居前三,分別中標256.5MW、202MW、152MW,占比分別為29%、22%、17%。
從技術類型看,中標TOP9的企業中就有8家是生產ALK電解槽,僅有長春綠動1家是PEM電解槽。
中銀證券指出,2023年以來國內外大型綠氫項目積極落地,氫能產業化進程提速,制氫設備大型化有望提升綠氫成本競爭力,綠氫應用場景有望進一步擴大,具備成本優勢的電解槽生產企業有望受益。
天風證券認為,氫能賽道中重點看好制氫環節。需求端方面,2023年國內電解槽招標量再度翻倍,綠電制氫一體化項目的模式逐步開始成熟,中東、歐洲等地區出口需求旺盛。供給端方面,2024年跑馬圈地過程將進一步加速,技術實力強勁的上市公司有較大機會提升份額。
國聯證券表示,地方性氫能規劃、區域性行業補貼政策陸續發布,預計2024年電解槽環節將步入高需求階段。制氫環節建議關注隆基綠能、陽光電源(300274.SZ)、雙良節能、昇輝科技(300423.SZ)等。
值得關注的是,氫能產業的發展熱潮已波及至二級市場。根據同花順數據,自2023年末至2024年初,氫能板塊呈現活躍態勢,其中,以華電重工(601226.SH)為代表的電解槽制造公司表現出色。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