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比亞迪進入消費鋰電池領域開始,鋰電池工業在我國已經發展了28年。
(一)薄弱的設備起點
初期,伴隨全球化分工的深入及入世契機,國內電池企業如比亞迪、ATL、力神、比克等主要以低人力成本外加極其有限的自動化設備在全球消費鋰電池領域站穩了腳跟。這個過程持續了近20年——到2012年,我國鋰電池產量已經占到全球產量的40%,2014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這一階段,國內鋰電池生產廠家主要以購買國外相對落后的設備、扶持國內設備廠家單點突破的形式進行發展。到2014年,國內鋰電設備廠家的規模依然比較小,設備水平與國外設備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二)新能源汽車的彎道超車
2007年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標志著我國將以補貼的方式扶持新能源汽車發展,市場已經預見到動力電池未來的應用潛力。
2007年和2008年,比亞迪前腳成立“惠州比亞迪電池有限公司”,曾毓群后腳牽頭成立ATL動力電池部門,動力電池設備走進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朱格拉周期。差不多同期,吉陽智能、聯贏激光、嘉拓自動化(新嘉拓前身)、利元亨、贏合科技等未來的新能源領域知名設備企業相繼成立,2001年成立的先導智能以原先積累的電容器自動卷繞機根基在2008年走進動力鋰電設備領域。
但是我國當時的工業化基礎依然相當薄弱,既面對技術封鎖、也缺乏核心控制技術和自主可控的零部件,設備廠家快速成長的空間非常有限。
突圍的機會留給了真正死磕技術、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的設備廠商:一方面,在消費鋰電池上得以磨煉和沉淀,十多年的技術積累為動力電池制造打下一定基礎;另一方面,2011年“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的定調予新能源汽車以大力推動,直接促進整條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從2011年動力電池0.35GWH的裝機量到2015年的16GWH裝機量,5年時間就增長44倍。下游擴產來臨對設備的急迫需求,給國內設備廠家帶來了巨大機會。至2015年,在動力電池已經積蓄能量、國家掃除了日韓低價競爭的威脅、新進勢力或原消費電池龍頭均加入動力電池大潮的趨勢下,設備廠家與電池廠真正建立了一起奔跑、互生共贏的伙伴關系。后從國內鋰電設備的市場規?,2017年鋰電設備國產化率相較2013年提升了55%到85%。
來源:大東時代智庫(TD)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2015年到2018年,新能源車銷量增長了3.8倍,動力電池裝機量增長了3.5倍。行業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急劇擴張,意味著誰具有最完整的產品線、誰具有最強的供應鏈整合能力、誰具有最快的交付響應速度、誰具有嚴苛的品質控制能力,誰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高端客戶并搶占剩余市場——電池如是,設備亦如是。到2018年,寧德已連續兩年出貨量全球第一,比亞迪、國軒、孚能、力神、億緯鋰能國內電池廠跑到了全球前十。在設備端,先導智能伴隨寧德高速增長,贏合也跟著LG跑到了前面,利元亨憑借超強的研發能力和獲客能力竄升頭部,專攻后段的杭可科技2019年登陸科創,必備環節激光設備如海目星、聯贏激光等均在2020年順利上市。短短三年,中國鋰電池出貨量已占全球鋰電池銷量52%,中國鋰電池產品類型、工藝步驟及設備多樣性堪稱全球第一,還真不好說到底是電池廠家帶動了設備廠家,還是設備廠家成就了電池廠家?
(三)短暫的調整
2018年末,鋰電池裝機量是上去了,但是過剩的產能數據已升至47%。2019年補貼滑坡及后續補貼滑坡的預期、疊加2019年底至2020年疫情爆發,動力電池市場進入調整。短暫的低谷并沒有太多影響已在快速奔跑的頭部企業,反而激發出頭部企業在研發及供應鏈上沉淀的能量:寧德于2020年進入特斯拉供應鏈;比亞迪的刀片電池,特斯拉的4680,蜂巢的疊片+短刀,三元高鎳,無鈷正極,寧德CTP/CTC等產品、材料、工藝創新在2020年大面積出現。
電池創新背后,是設備廠商的持續精進:2019年設備廠商以前主要解決自身技術及精度問題、自身信息化問題(如何及時響應及高效研發)、客戶效率問題(設備一體化)、獲客問題(整線方案);2019年后開始智能控制/AI算法/智能檢測等設備技術提升、多設備及整線方案落地、協助提升客戶信息化(數字孿生及MES)、深化自身數字化。
二者一結合,很好的迎接了即將到來的市場大爆發。
數據來源:大東時代智庫(TD)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四)再次擴張
2021年初,新能源汽車市場超預期的表現帶來全鏈第二次擴容的強勁動力:汽車/電池性能的不斷提升及消費灌輸、特斯拉及一眾新能源車企帶來的價格的沖擊,直接促使消費者在接下來2年把新能源車的銷量從136.7萬輛帶到了688.7萬輛,比2020年翻了5倍。
這一次擴容鋰電池頭部廠家市場集中度有所降低,前十名排位與2020年相差不大(中航和欣旺達跑進前十),寧德時代從2020年50%的市場份額下降到2022年的37%。從2020至2022年鋰電廠家和設備廠家的利潤率來看,這次“賣鏟子”的設備廠家普遍可以維持在較高的利潤水平,2021到2022年利潤波動明顯較低,意味著設備制造商可能會在這一次快速擴容中獲得更高的話語權。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車市場又超預期,繼續期待整個產業鏈后續的表現。
總體來說,鋰電產品的競爭力終歸會回到產品本身,電池廠還是設備廠誰對工藝專研得最透徹,目前仍不好定論。從目前的趨勢來看,電池廠商與設備廠商聯合研發、共享專利、同調產線、共建智能工廠的趨勢已經開始顯現。
優秀的電池廠商,一定源于對產品質量的苛求及精深的研發習慣;優秀的設備廠商,一定懂產品,一定懂工藝?梢源_定的是,在一個仍趨于發散的產品及市場競爭形態中,做最精深的頭部,一定能獲得最精深的伙伴。
數據來源:大東時代智庫(TD)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最后,總結一下這個28年:
1995-2011:我國進入消費鋰電池領域,以人力為主導,設備非常弱;消費鋰電池做到全球第一,在艱苦的環境中為電池及設備企業積累了一定基礎。
2012-2015:國家層面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大力扶持,動力鋰電池從0做到16GWH,電池企業及設備企業依托前期積累迅速崛起;設備企業依然比較弱,全自動化程度不高、精度與國外設備有差異,集中發揮單臺設備技術攻堅及服務效率優勢,至2015年已有設備企業與電池企業共同解決了國外技術封鎖的部分關鍵核心問題。
2015-2018:全行業首次急速擴張,有技術優勢及綜合優勢的電池廠商迅速跑到前面,設備廠商在行業帶動下充分進行自己的信息化及設備一體化、整線設備研發建設。電池廠商迅速通過規模獲取利潤,設備廠商迅速積累資本與工藝know how、制造技術。
2019-2020:產能釋放過快,行業調整。電池產品、材料、工藝創新層出不窮,電池廠修煉+設備廠共同修煉內功;電池廠更注重質量、創新、研發平臺,設備廠更注重工藝積累及設備底層研發。
2021-2022:全行業再次快速擴張,電池廠競爭者增多、集中度下降;設備廠商客戶增加,頭部企業整線方案、新產品頻出。目前看到設備廠商的利潤率波動在激烈的競爭中比電池廠要小,可能側面反映出設備廠商積累的工藝know how及底層技術、國內零部件配套提升等綜合作用提升了設備廠商的價值,頭部企業甚至已經建立起與電池廠對等的工藝、產品研發及制造體系。
經過20多年的長跑,我國在全球鋰離子電池產業中已經擁有了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2022年下半年開始,各家設備廠商已紛紛加快了“出海”搶單的步伐。
世上最美好的商業合作莫過于互相成就,接下來要進入電池廠商與設備廠商攜手“提速全球”的時候了,翹首以盼,共同期待。
成立不到4年融資37億歐元,歐洲電池獨角獸和寧德時代搶客戶2024-06-04 09:49
|
氫能源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2024-06-04 09:19
|
彭博新能源財經報告:鋰離子電池儲能勢將面對來自新型長時儲能的競爭2024-06-03 10:31
|
低空經濟“起飛”,電池廠要講“新故事”2024-06-03 09:48
|
氫能加速跑!2040年我國燃料電池車輛滲透率有望達到50%2024-06-03 09:16
|
前4月湖北出口鋰離子蓄電池增長加快:企業發貨周期平均縮短1天2024-05-31 18:56
|
日本電池戰略:拽著液態 提著全固態2024-05-31 11:55
|
小商小販多手倒賣,“退休”電動自行車電池去向成謎2024-05-30 20:12
|
超3000萬鈉電池訂單簽了!2024年十大鈉電訂單,最大贏家是它!2024-05-30 11:23
|
起大早趕晚集,歐洲動力電池產業何時崛起?2024-05-29 1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