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汽車由大到強的契機,就歸結于“新能源”3個大字。然而在新能源汽車潮流的沖擊下,產品的功能定義,甚至是底層邏輯,都開始發生改變。
冰箱彩電大沙發、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各種功能點被發掘出來,為新能源汽車錦上添花的同時,也在不斷奠定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薄弱基礎。
時來天地同借力,當大家都堅定了汽車新能源方向之后,剩下的只有拼命往里擠。這個時候,如果誰來使絆子、卡脖子,被“群起而攻之”,也就成為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當前動力電池成本已經占到新能源汽車的40%~50%,甚至60%,現在我不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嗎?”
2022年的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廣汽董事長曾慶洪將矛頭直指寧德時代。而也正是從那一刻開始,動力電池企業與車企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起來。
其中的恩怨情仇很簡單,大家都在使勁向前沖,卻突然冒出來一個拖后腿的,而且還比你掙得錢多、掙得容易,擱誰身上誰都要掀一掀桌子。
于是,車企自研自造動力電池、扶持二供……一套組合拳下來,動力電池市場的紛亂爭端,也逐漸蔓延到了2023年。
如果說2023年是動力電池行業回歸理性的一年,那么“白色石油”的崩盤,完全可以看做是一根尤為關鍵的“稻草”。
動力電池成本高有目共睹,產業鏈利益分配不均,話語權不平衡,致使廣大車企“揭竿而起”,與寧德時代等電池廠商,大打口水仗。
緊接著,事情就越搞越大,各大車企領導人更是將血淋淋的問題,直接暴露在所有人面前。因為大家都知道,只有在眾目睽睽之下,動力電池產業鏈,才會更快地迎來轉機。
退一步講,其實問題的核心從來不是誰給誰打工,而是如何分配蛋糕,讓所有人都獲益。
而當碳酸鋰從60萬/噸的高點,跌落至10萬元/噸,動力電池行業終于有了“撥開烏云見月明”的意思。
01
動力電池,不再是上游說了算
碳酸鋰價格的波動,既是市場調節,也是各種力量推動下的結果。但如果說碳酸鋰跌落神壇的“導火索”,可能還是要歸結到寧德時代的頭上。
彼時,汽車市場價格戰剛剛開打,便有媒體曝出,寧德時代推出了“鋰礦返利”計劃,以實現動力電池降價。
什么是“鋰礦返利”?
簡而言之,就是寧德時代銷售的部分動力電池,在年底以20萬元/噸的碳酸鋰價格結算,若簽訂時高于該價格,則將向車企返還差價。而簽署該協議的車企,也需要承諾將80%的電池采購量鎖定在寧德時代。
這是一次豪賭,賭得就是2023年年底,碳酸鋰究竟會降到什么地步。
當時電池級碳酸鋰的均價還在40萬元/噸左右,比20萬元/噸高出一倍。如果賭錯,寧德時代將面臨更多虧損的風險。
只不過現在看來,寧王還是那個“賭性堅強”的寧王。雖然不清楚2023年年底,那些簽訂了協議的車企,會與寧德時代如何交割,但至少寧德時代不會吃虧。
價格戰不會輕易停止,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就曾公開表示:“當下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不是大魚吃小魚的時代,車企在未來3~5年如果沒沖上去,就沒機會了。未來3~5年內,車市整體或不同細分市場會持續開打價格戰。”
這樣的背景下,所有的車企都不會放任動力電池成本繼續居高不下。
可能正是看到了其中的“死結”,寧德時代才下定決心解決矛盾,調停了動力電池上游供應鏈的無序生長。
就像我們曾經學過的那樣,商品價格受市場供求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動力電池其實也是一樣。車企對動力電池需求增加,也就進一步對碳酸鋰等原材料的需求增加,進而使得其短期內掌握了主動權。
但,時代在變,需求在變,市場也總是在變。
如今汽車大市場疲軟情況下,車企們想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想要大打價格戰,就必然要將動力電池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的“卡脖子”問題解決,重新奪回話語權。
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像寧德時代這樣的動力電池企業,又會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02
技術創新、出海、產能過剩……
車企自研自造電池,當然更具備所謂的長期主義,但不容忽略的一點在于,千萬不能太高估自己,畢竟叫比亞迪的只有一個。
特斯拉不行嗎?可能真不行,哪怕強如特斯拉,其4680電池依舊處于難產狀態。而且無獨有偶的是,有消息稱,蔚來已經停掉了自家的電池業務,改與蜂巢能源合作,相關研究人員也被裁掉。
沒辦法,實在燒不動了。實際情況也表示,動力電池企業并沒有那么容易,被車企所替代掉。
或許是意識到了目前國內動力電池市場的困頓,各大電池廠商,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出海求發展。但是,在別人的地盤上做事,豈會那么簡單?
2023年7月,歐盟理事會通過《新電池法》。按照新法規,自2027年起,動力電池出口到歐洲必須持有符合要求的“電池護照”,記錄電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跡、供應鏈等信息。
這是全球首個將碳足跡作為對產品強制性標準的政策,我們承認其對動力電池行業標準化實行的促進作用,但也不必否認,這項法規大大提高了中國動力電池出口歐洲市場的門檻。
而美國的相關政策,則更具貿易保護色彩。
美《反通脹法案》要求,電動汽車必須滿足“關鍵礦物來自于美國或美國自貿協定國家”“在北美制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大于一定占比”2項條件,才有資格獲得每輛車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只滿足其中一項可獲得3750美元稅收抵免。
而且,《反通脹法案》明令,中國的特別實體企業生產的電池,2024年后也拿不到退稅。
也正是因為這樣那樣的政策,寧德時代出海屢遭碰壁。不是今天匈牙利工廠停止建設,就是與福特合作的美國工廠終止合作。雖然最終都回應稱“按原計劃進行”,但其中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
最后話再說回來,盡管出海很難,卻必須要做。因為這不僅僅是為了更多的增量市場,也是為了國產新能源汽車出海“打前站”。
至于國內的動力電池市場,則又是另外一種情況。
據韓國SNE Research最新數據,2023年1—11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名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六席,分別是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孚能科技。
6家中國電池企業市占率達63.7%,足以可見中國電池廠商的強勢之處。而在國內,這些動力電池企業更是“卷”得,令人發指。
2023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需要的動力電池產能約為1000GWh~1200GWh。目前行業總的產能規劃已經達到4800GWh,產能嚴重過剩,產業必將回歸理性狀態。
沒錯,就是產能過剩。甚至有消息稱,目前各大電池廠商,已經堆積了不少庫存。而這樣的情況,只有一個解決方法——低價傾銷,以至于整體營銷環境,越變越差。
總得來說,動力電池企業還是存在2個天然的壁壘,一個是規;闹圃炷芰,另外一個則是長期經驗積累下的技術創新能力。
但可惜的一點,為了加深自己護城河,各大電池廠商,似乎都選擇了擴充產能的捷徑,而不是真正對電池技術進行根本性地突破創新。不是新瓶裝舊酒,就是做一些結構創新。
亦或者,他們對于電池技術的底層創新也都在做,只不過確實太難,沒有做出來。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等,都存在于實驗室中,受限于成本,很難大規模量產裝車。
看似重歸理性的動力電池行業,依舊隱藏著危機。而這偌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始終還在等待一位孤勇者,馴服動力電池這頭怪獸。
成立不到4年融資37億歐元,歐洲電池獨角獸和寧德時代搶客戶2024-06-04 09:49
|
氫能源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2024-06-04 09:19
|
彭博新能源財經報告:鋰離子電池儲能勢將面對來自新型長時儲能的競爭2024-06-03 10:31
|
低空經濟“起飛”,電池廠要講“新故事”2024-06-03 09:48
|
氫能加速跑!2040年我國燃料電池車輛滲透率有望達到50%2024-06-03 09:16
|
前4月湖北出口鋰離子蓄電池增長加快:企業發貨周期平均縮短1天2024-05-31 18:56
|
日本電池戰略:拽著液態 提著全固態2024-05-31 11:55
|
小商小販多手倒賣,“退休”電動自行車電池去向成謎2024-05-30 20:12
|
超3000萬鈉電池訂單簽了!2024年十大鈉電訂單,最大贏家是它!2024-05-30 11:23
|
起大早趕晚集,歐洲動力電池產業何時崛起?2024-05-29 1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