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
電池產品的降本增效持續推進,下游應用的經濟性有望逐步顯現,打開市場空間。
燃料電池關鍵材料難題獲攻克
據科技日報,日前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首次開發出超級超純鐵素體TFC22-X連接體材料并實現了批量供貨,填補了國內空白,解決了燃料電池行業關鍵戰略材料“卡脖子”問題。
據悉,燃料電池電堆連接體材料是其中最為關鍵的戰略材料。為解決關鍵戰略材料“卡脖子”難題,研發團隊突破了特殊元素含量精確控制的關鍵技術瓶頸,解決高特殊不銹鋼的冶金難題。同時還開發了一系列針對韌性控制的變形制度、加熱和冷卻技術,實現了高鉻鐵素體不銹鋼的穩定生產,解決了系列產品熱處理及酸洗的技術難題,確保產品性能和表面質量得到穩定控制。
燃料電池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
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重大項目支持下,我國燃料電池企業加快布局、堅持正向開發,燃料電池技術自主化程度逐漸提高,創新型產品不斷涌現,產品性能逐漸趕上或超過國外先進水平。
根據中國燃料電池產業未來發展目標,2050年氫能在我國能源體系中占比約為10%,年經濟產值將超過10萬億元,燃料電池技術在交通和工業等領域將實現普及應用,燃料電池系統產能將達550萬套/年。
氫能交通應用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在能源結構調整期的大背景下,2030年燃料電池汽車將進入快速發展軌道,2035年全球占比預計達5%。目前我國氫能應用在交通領域側重商用車,且重型化趨勢明顯,2022年燃料電池乘用車銷量為256輛、僅占比5%,貨車占比70%,其中重卡占比47.7%。
平安證券研報顯示,燃料電池是使用氫氣發電的裝置,是氫能應用的關鍵設備。
Frost&Sullivan預計,全國燃料電池系統市場規模到2030年有望突破千億元。燃料電池產品的降本增效持續推進,下游應用的經濟性有望逐步顯現,打開市場空間。
這些上市公司透露布局進展
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目前布局燃料電池產業的上市公司眾多,截至11月27日收盤,概念股合計A股市值2.61萬億。
近期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在燃料電池方面取得積極進展。昊志機電研發了三款能量回收型燃料電池空壓機產品,其中DK-GF150和DK-GF180系列空壓機已經在多個客戶端完成了臺架測試。
溯聯股份為某主要客戶同步開發的燃料電池乘用車專用排氫管、電堆出氣管等產品已實現小批量交付。
宗申動力目前已研發形成小功率風冷燃料電池1-5W系列產品和大功率30kW燃料電池系統樣機,已在兩輪車、叉車、分布式發電等領域實現示范性應用。
海馬汽車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合作、研發及生產相關工作正在按計劃正常開展,爭取于2023年年底于海南開展小批量示范運營,進一步向新能源汽車轉型。
密封科技的氫燃料電池氣泵用高速氣浮軸承、氫氣壓縮機隔膜片和氫氣發動機用密封墊片已完成技術驗證并少量供貨。
機構預測11只概念股高增長
二級市場表現來看,數據寶統計,截至11月27日收盤,11月以來燃料電池概念股平均上漲4.36%。海馬汽車、江鈴汽車、華依科技、貝斯特、長安汽車累計漲幅排前五位;其中海馬汽車累計漲幅40.86%居首。
資金流向來看,11月以來按照區間成交均價計算,北上資金增持超億元的僅3只,分別是濰柴動力、長安汽車、江特電機。濰柴動力獲北上資金凈買入4.86億元排在第一位,公司已開展氫燃料電池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并全面布局燃料電池關鍵核心零部件,相關產品已批量投放市場。
身處燃料電池這一黃金賽道,部分概念股未來增長潛力可期。數據寶統計,根據5家及以上機構一致預測,11股今后三年凈利潤增速均有望超30%。以最新收盤價與年內高點相比,瀚川智能、南都電源、科威爾回撤幅度超40%。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