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4000年釀酒史,宜賓以“中國酒都”為人們所熟知。
但出乎意料的是,宜賓用了不到8年的時間,即打造出“動力
電池之都”的新名片,并將該產業鏈發展成全市第一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及新興產業交替的背后,與宜賓市深入分析現有產能需求結構、捕獲產業發展風口信息密不可分。
除了堅持符合國家政策導向、契合宜賓產業發展方向“兩向”邏輯之外,宜賓市成功打造動力電池產業鏈的關鍵,還在于其對產業鏈話語權的深刻理解,通過引入寧德時代,實現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 “從缺到全”完善了一批重點產業鏈。
如今,宜賓動力電池產業已成為宜賓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并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數據顯示,2022年四川時代累計產銷動力電池72GWh,占全國動力電池產量的15.5%。這意味著,全國每100塊動力電池,超過15塊來自宜賓!
電池產業從0到1
過去,宜賓一直以“萬里長江第一城”“中國酒都”“中國竹都”被人們熟知,而自2021年起,新能源產業鏈受資本市場所追捧,這座城市再次以“動力電池之都”的身份被聚焦在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
宜賓的動力電池之路,需追溯至2016年,在傳統產業對工業增長支撐放緩下,為尋找新的增長點,宜賓市大刀闊斧,從“一黑一白”產業,即白酒與煤炭,轉向“一藍一綠”,即綠色新能源產業和數字經濟新藍海。
這一變革在新能源發展初期或難免顯得激進,但從現今回顧,或沒有人不驚嘆宜賓的決心與對發展機會的精準判斷。但更重要的,或是宜賓的執行力與務實。
2017年5月,宜賓引進鋰寶新材料、光原鋰電兩個電池正極材料及前驅體生產項目,正式進入動力電池產業領域。2019年,通過633天苦追寧德時代,在與眾多一二線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世界第一龍頭電芯企業落子宜賓。
寧德時代的“落戶”,與宜賓市堪稱是“雙向奔赴的結合”。
對于寧德時代而言,四川時代總經理特別助理、外聯部長楊偉平表示,一是寧德時代西南布局與宜賓不謀而合;二是綠電優勢;三是宜賓地理位置既可以輻射川滇黔渝汽車產業,又可以遠銷歐亞市場;四是宜賓市的服務理念,讓企業能夠迅速落地、發展。
對于宜賓而言,在電池產業鏈中,話語權分布在兩端,分別是上游鋰資源及下游電池,宜賓引入四川時代,相對于引入“鏈主”。
強強聯合的效果顯而易見,數據顯示,宜賓動力電池產業經過過去三年的高速增長,規上工業產值從2020年的18億元發展到2022年達889億元,躍居全市第一大產業。
其中,四川時代累計產銷動力電池72GWh,占全國動力電池產量的15.5%、裝車量的24.4%。這意味著,中國每100輛新能源車,就有超過24輛的動力電池來自于宜賓。
2020年至2021年,寧德時代持續擴大在宜投資,陸續簽約四川時代3-10期項目和時代吉利項目,累計總投資達640億元,規劃建設年產能達295GWh;2023年簽約引進克能新能源,全市規劃建設年產能達305GWh。
宜賓日報社 王宇 攝
千億產業鏈呼之欲出
手握四川時代“鏈主”,宜賓顯然不滿足于動力電池這一環,而是憑借宜賓當地優勢及四川時代的產業話語權,在國內率先建成動力電池全產業鏈。
宜賓通過市縣聯動、創新產業鏈招商、基金招商,吸引天華超凈、德方納米、貝特瑞、中材鋰膜、江西銅博、香河昆侖、大族激光、科達利等110余家行業龍頭、知名上市企業紛紛落戶建廠,總投資超2700億元,建成后可實現年產值5000億元以上。
具體來看,2022年6月至今,宜賓全市累計簽約引進項目近250個,協議總投資超2500億元,其中,50億元以上項目共15個,100億元以上項目7個,主要包括廣東高景、安徽英發、橫店東磁、中材鋰膜、江西銅博、青海麗豪等;在簽約引進的項目中,制造業項目投資總額超2100億元,占總投資的85%以上。
隨著項目陸續投產,宜賓2022年行業工業總產值達889億元,同比增長4.54倍,2023年動力電池目標產值1200億元以上。宜賓動力電池產業成為四川制造強省試點“地標產業”和重點支持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也成為宜賓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在2023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前夕,宜賓動力電池產業鏈各環節正加緊產能建設。其中,四川時代7期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與調試,中材鋰膜一期廠房主體建設基本完成,震裕一期等電池配套項目正在全力推進;四川宏杉2萬噸磷酸鐵鋰正極修復材料產能正在加速建設中,預計10月實現一期項目建成投產。
如今,宜賓已構建起以三江新區為核心,輻射各區縣的動力電池產業鏈,產業領域覆蓋上游氫氧化鋰、磷酸鐵、導電劑等基礎原材料到中游正、負極材料、集流體(銅鋁箔)、隔膜、電解液、結構件等6大組件和電芯生產裝備、環保裝備,以及物流、倉儲服務,下游的動力電池電芯和新能源汽車整車、充換電設備、電池回收循環利用等。
產業鏈條不斷完善,是當地企業的共同感受,具體至企業,帶來的是實打實的降本增效。
凱翼汽車是四川唯一一家正常生產運行的擁有雙資質的整車生產企業,其新能源產品部經理周映雙表示,宜賓產業鏈的本土化越來越成熟,對于公司來說,最直接的收益是電池成本的顯著下降。
上述人士稱,一方面本地化配套的運輸成本大幅減少,另外一方面,上游原材料的成本優勢也會傳導到整車企業。“預計公司2023年實現6萬輛銷量,其中3萬輛銷往海外,實現產值45億元。”
宜賓背后的決心
宜賓鋰寶黨組織總書記鄧萍表示,“宜賓這幾年發展很快的一個核心,是因為思想開放,所以才會引進動力電池整個產業鏈。宜賓市在面對國內、國際的經濟形勢作出了一個正確的判斷,找到一個很好產業集群,為宜賓打開大門。”
正如鄧萍所述,面對全球日新月異的產業變化,宜賓市瞄準全球前沿科技、聚焦新動能培育,突出新興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招引擁有重要地位的龍頭企業,引進相關配套企業,在動力電池、晶硅光伏等新興產業領域前瞻布局。
而宜賓招商引資的成功,不得不提宜賓“高位推動、分級調度”的創新體系機制。據了解,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謀劃、部署、推動招商引資工作,建立完善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定期調度、市縣區領導分級分類調度機制。除此以外,宜賓還把重點產業招引作為一把手工程,市縣主要領導親自部署,一手抓招引、一手抓落地。
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直接促使宜賓招商引資跑出“加速度”。2022年6月至今,全市累計簽約引進項目近250個,協議總投資超2500億元,其中,50億元以上項目共15個,100億元以上項目7個。
如今,宜賓已形成了以三江新區為核心,以相鄰工業園區為支撐的“1+N”動力電池產業生態圈,即三江新區(臨港經開區)布局動力電池電芯及核心配套項目,翠屏區長江工業園區布局部分動力電池電芯、隔膜、結構件等核心配套項目,南溪區、江安經開區、珙縣、屏山縣、高縣、長寧經開區、敘州區分別以各區優勢和定位發展進行相關布局。
除了產業鏈拓展,在技術上,宜賓也在全力以赴。對技術的重視,或是宜賓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底氣。
在宜賓市委、市政府“產業發展雙輪驅動”重大戰略支持下,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于2020年落地宜賓,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旨在深化政產學研合作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并以院士工作站為基礎,建立四川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
據了解,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將構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深度融合的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平臺與產業生態系統,推動地區科技進步與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這亦意味著,前沿技術與產業資本將進一步在宜賓連結。
據宜賓市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宜賓市今年重點工作包括全力打造全球一流動力電池產業集群,力爭全產業鏈實現營收1200億元以上,新增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對于未來,宜賓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李翔公開表示,宜賓堅定2030年3000億元、2027年5000億元目標不動搖,將全力推進簽約項目建設和投產,力爭3年內培育產值千億元級企業1戶,百億級企業10家以上。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