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鋰電企業披露了2023年一季度業績報告,其中多數企業“成績單”表現并不理想。
我們梳理了50家核心業務包含鋰
電池的上市公司一季度經營指標。從整體表現看,超過一半的鋰電企業凈利潤從凈賺數億轉為虧損數億。
總計30家企業Q1凈利潤同比下跌,占比60%,跌幅從17%至897%不等。
一邊是上游鋰資源價格持續下跌,一邊是下游的需求低迷,鋰電企業當下究竟該何去何從?
鋰電Q1業績坐上“過山車”
4月25日,可以稱得上A股鋰電板塊的“黑色星期二”。
當日鋰電池板塊開盤下挫,長遠鋰科開盤大跌13%,天力鋰能低開6%。
這主要是受到了陸續披露的一季度報影響,多家位于產業鏈中上游的鋰鹽材料生產企業一季度凈利超預期下跌。
長遠鋰科一季度凈利潤92.9萬元,同比下降99.69%;天奈科技一季度凈利潤3973萬元,同比下降60.25%;天力鋰能一季度凈利潤49.95萬元,同比減少99.15%……
鋰電龍頭德方納米披露的一季報顯示,公司凈利潤虧損7.17億元,同比下降194.17%,由盈轉虧。
而去年同期,德方納米盈利7.62億元。德方納米并未透露虧損的具體原因,只提到營收增長是銷售規模和銷售單價提升所致。
同時披露2022年年報及2023年一季報兩份業績報告的長遠鋰科,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光景。2022年,長遠鋰科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都實現100%以上的增長;然而在今年一季度,公司凈利潤卻同比下滑逾99%。
天力鋰能一季度凈利潤虧損615.43萬元,同比下降111.40%。但在2018年以前,其常年營收維持在10億元左右,這也是公司自上市以來扣非后首次出現的凈利潤虧損。
從環比下降幅度來看,天奇股份凈利潤同比和環比跌幅最高,環比跌幅高達10888%,由微利直接變成較大虧損。
終端需求不振
鋰價“跌跌不休”
其實,鋰電企業一季度報的慘淡成績早有預兆。
自去年11月以來,由于終端需求不振,鋰價一路狂跌。不到半年的時間,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從最高點59.5萬元/噸一度跌至17.5萬元/噸,最大跌幅超70%。
近兩年,由于新能源汽車銷量“井噴式”增長,全球礦山鋰產量也隨之高速增長。但進入2023年之后,在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的影響下,終端新能源車銷售增速放緩。
新能源汽車消費增速放緩,傳導至電池環節,導致鋰電池價格出現了大幅下跌,年初每瓦還在1.5元左右,目前已跌至每瓦0.4元左右。
這也難免使得多家鋰電產業鏈企業今年一季度業績下滑,相關公司一季度的產品銷量、營收遭受重創。
鋰電正極材料企業長遠鋰科在業績報中就明確表示,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放緩,同時上游材料價格持續下跌,下游市場需求下降,公司產品銷量同比減少。
鋰電池行業屬于周期性行業,一般來說,每年的四季度都是鋰電池行業的淡季,也是產業鏈價格下跌的時候。因此從去年11月開始的上游資源降價潮,并非罕見。
問題在于這波資源降價潮從去年底延續到了今年一季度,又疊加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乏力的Debuff。
在此之前,由于新能源汽車需求的快速增長,上游鋰電材料供應出現了緊缺的狀況,引發鋰鹽廠商、正、負極材料廠商、六氟磷酸鋰等鋰電產業鏈內公司集體擴充產能。
隨著新增產能的釋放,鋰電行業已經逐漸從供不應求轉變為供給過剩。如蔚藍鋰芯便聲稱公司鋰電需求下滑明顯,同時部分大客戶正在去庫存階段,導致整體銷量下滑,出現利潤虧損。
在這種情況下,鋰電池產業鏈相關企業一季度產品銷量、營收遭受重創便有跡可循。
鋰價反彈?何時企穩
作為鋰電池核心原材料,碳酸鋰價格大起大落在市場上引發巨大震蕩。
4月底,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終于出現止跌跡象。據上海鋼聯發布數據顯示,4月27日電池級碳酸鋰漲4000元/噸,均價報18.4萬元/噸,工業級碳酸鋰漲5000元/噸,均價報15.15萬元/噸。
這是碳酸鋰連續下跌4個月后的首次漲價。雖然目前碳酸鋰價格跌勢已出現放緩,甚至出現反彈勢頭,但對于碳酸鋰價格后續的走勢,尚不能下定論。
華西證券研報認為,碳酸鋰價格跌勢放緩與此前無錫盤碳酸鋰期貨漲勢迅猛有關,現貨受此情緒影響導致挺價意愿較強,市場交投氣氛轉暖。此外工業級碳酸鋰價格的反彈,也帶動了工碳采購量的增加。
后續鋰價能否企穩,業內普遍認為,重點在于動力電池去庫存情況以及市場需求回暖的情況。
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認為,碳酸鋰價格走勢取決于鋰鹽供需關系、政策環境、上下游行業發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持續保持著下游需求疲軟和上游供應增加的特征。上游的全球鋰資源供應開始增加,包括澳大利亞和智利等主產區以及新項目的產能陸續開始釋放。同時,受補貼退坡、燃油車降價等因素的影響,下游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放緩目前來看難以在短期內結束。部分新能源汽車需求在去年第四季度補貼結束前的提前釋放,更是加劇了這一情況。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鋰價的走勢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而未來兩個月碳酸鋰價格的走勢,無疑將會決定相關上市公司半年度業績。鋰電企業如何穿越周期、應對市場波動既是馬拉松式的長期目標,更是迫在眉睫的關鍵問題。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