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負極材料環節,同2021年下半年的正極材料有些相似,眾多資本正蜂擁而至。
5月11日晚,君禾股份公告,擬以現金4.5億元認購黑龍江哈工石墨科技有限公司新增注冊資本,使得公司綁定負極材料行業龍頭企業,與其進行深度合作。
而君禾股份主營業務為家用水泵,本身與新能源材料并無過多交集。
但是,類似行業外部資本進入的案例不在少數,索通發展、杰瑞股份、龍佰集團等均有負極材料領域投資計劃,行業“新兵”不斷增加。
另一邊,動力
電池巨頭寧德時代、比亞迪也在通過合資或者入股等方式鎖定負極產能,今年4月上述兩家公司還聯合中國石油集團昆侖資本,戰略投資杉杉股份控股子公司上海杉杉。
鋼聯數據統計顯示,目前披露負極材料項目公告產能為800多萬噸。其中,環評審批公示產能在300多萬噸,能耗審批公示在100多萬噸。而在去年,國內負極材料出貨量尚不過77.9萬噸。
雖然上述新增產能難以全部落地,但是種種跡象表明,今年動力電池材料價格走勢分化后,負極材料仍舊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甚至下半年不排除進一步走高的可能。
綁定
在今年的負極材料擴產項目中,出現了不少動力電池企業的身影,幾乎市場份額排名靠前的頭部公司均有布局。
今年2月,中科電氣宣布擬與寧德時代合資投建“年產10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
今年4月,寧德時代則是南北市場同步發力。先是與比亞迪、ATL、中國石油集團昆侖資本等,一同參與杉杉股份控股子公司上海杉杉科技戰略投資,隨后遼寧錦州時代負極材料項目開工。
該項目預計投資約100億元,產能達到40萬噸,將依托中石油錦州石化公司針狀焦和石油焦生產優勢。
比亞迪方面,除了對上述上海杉杉的投資外,道氏技術4月還宣布計劃對其碳材料業務板塊的運營平臺佛山市格瑞芬增資,并引進比亞迪等戰略股東。
隨后,格瑞芬便宣布在蘭州新設子公司,建設15萬噸硅碳、石墨負極材料及石墨化加工等項目。
其他頭部企業中,蜂巢能源、億緯鋰能也在出手。4月下旬,億緯鋰能新增對外投資,新增投資企業為云南中科星城石墨有限公司,投資比例40%。
毫無疑問,繼布局上游鋰資源外,負極材料已經成為各家下游龍頭的重要投資方向,這也是當前行業趨勢使然。
在經歷2021年的供給失衡后,疊加電池企業又都擁有極為可觀的擴產計劃,鎖定原材料供給成了必然選擇,尤其是在當前供需關系并無實質改變的背景下。
對此百川盈孚反饋稱,“石墨化產能依舊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暫無富余的石墨化產能供給其他負極企業。而多數企業優先建造石墨化車間,但建設周期較長,負極石墨化產能供應緊張的狀態暫時無法緩解。”
另有某負極材料頭部企業高管表示,“很多客戶的合作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上個月接了訂單,不可能以后就不接了,而接到的訂單數量也是越來越大。”
他認為,電池企業加速布局,本身也折射出市場上負極市場供需緊張、階段性產能不足的現狀。
通過合建產能、投資入股的方式,動力電池企業可以提前鎖定一部分負極產能,從而支撐自身的龐大擴產計劃。如上述中科電氣與寧德時代的合建項目,便已明確“將優先保障寧德時代的石墨化負極產品供應”。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行業前三甲貝特瑞、璞泰來和杉杉股份的差距不算太大,2021年負極材料收入分別為65億元、51億元和41億元。
而隨著寧德時代等巨頭的入局和扶持,未來負極材料行業格局也可能會有所改變。
成本
與正極材料不同,負極材料雖然不受制于鈷、鋰等稀有金屬,動力電池成本占比也只有15%左右,但是仍舊躲不開大宗商品上漲帶來的成本抬升。
以針狀焦為例,2021年5月時價格在9000元/噸左右,最近已經漲至13600元附近。
“主要是受到國際油價帶動,石油焦、針狀焦每上漲5%到10%,負極成本會抬升2000到3000元左右。”百川盈孚負極行業分析師周浩指出。
其中,成本占比更大的石墨化費用也較去年出現明顯上調。對此,貝特瑞接受調研時指出,“目前公司石墨化加工主要以委外為主,所以去年開始石墨化加工費上漲也使公司利潤受到一定影響。”
“目前石墨化加工費在2.8萬元到3萬元之間,這主要受到前期石墨化產能較為有限的影響。”周浩介紹稱。
對此,貝特瑞在回應石墨化價格拐點時表示,“難以準確預測,目前價格上漲主要是因短期供需失衡所致,隨著后續石墨化新建產能釋放,價格也將回歸理性水平。”
百川盈孚數據顯示,截至5月11日,高端負極主流價格在7萬-7.5萬元/噸左右,中端負極主流價格在5.2萬-6萬元/噸,低端負極主流價格在3.6萬-4萬元/噸。
另據周浩介紹,負極材料價格波動相對穩定,主要是受到行業自身調價周期的影響,會按照季度、半年度的方式集中與下游協商接下來的價格,“電池巨頭們也將成本、利潤算得很清楚,大概會預留出10%到13%的利潤率空間。”
而在2021年,國內主流負極企業毛利率多維持在30%左右,疊加一季度成本端的上漲,行業利潤率會否隨之下滑?
貝特瑞近期指出,今年一季度開始產品價格有所上調,但難以完全傳導成本壓力。
而從21世紀資本研究院的調研情況來看,各家負極企業由于原料采購、石墨化自給率、產品調價周期等因素,存在不小差異。
前述負極企業高管便表示,目前公司產品價格是按月調整,之前是“鎖量不鎖價”,現在是量也不鎖了,每個月按訂單生產,定價則會與客戶協商。
國內某一線負極企業人士也表示,去年石墨化費用上漲階段,公司已經開始進行臨時調價,加之原料采購成本、產品定位、石墨化成本不同,負極企業個體盈利差異明顯。
總體上看,頭部負極企業議價能力較強,加之產品售價調整靈活、石墨化自給率高于同業公司,整體盈利能力仍然有所保證。
以璞泰來為例,2021年公司負極材料毛利率為29.49%,鋰電池材料及設備整體毛利率為35.54%。
而按照萬聯測算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公司整體毛利率為38.7%,環比增長3.7個百分點,這一定程度上就受益于其業內領先的石墨化自給率。
21世紀資本研究院采訪了解到,璞泰來石墨化自給率目標為60%至70%,現階段大概維持在這一區間。而貝特瑞此前公開給出的石墨化自給率目標為,“長期目標超過50%”。
趨勢
將高、中、低端產品價格拉平,當前負極材料價格在5.4萬元/噸,其中石墨化成本就超過了一半,所以包含石墨化環節的“一體化”項目就成了新增產能的主流。
此外,由于石墨化屬于高耗能項目,國內整體產能布局也開始向西南省份轉移,包括云、貴、川等地。
“此前產能集中于內蒙等北方地區,一旦出現環保檢查或者是能耗雙控的限制,就會對整個行業供給端帶來顯著影響。而在產能分散后,石墨化環節的供給風險也隨之降低。”周浩表示。
寧德時代、比亞迪共同戰投的上海杉杉,便同時符合上述特點。
4月底,杉杉股份公告,投資97億元建設3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項目落地云南,兼具原材料加工、低溫改性、石墨化、碳化及成品加工五大工序于一體的負極材料生產。
貝特瑞公眾號5月12日推文也顯示,公司在云南的20萬噸負極材料一體化基地項目已于5月11日開工。
行業龍頭不斷擴產,疊加大量行業外部資本的進入,目前國內負極材料已宣布的產能規模已經十分可觀。
高工鋰電指出,2022年Q1國內新增的負極材料領域產能達到270萬噸,滿足約1928GWh-2076GWh的電池產能需求。若疊加去年國內企業在負極領域的產能布局,該數字將進一步放大。
而百川盈孚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國內負極材料總產能為73萬噸,開工率為75.22%,低于2021年5月至12月高于80%的水平。
短期內新增產能的大量涌入,行業內自然產生了對未來產能過剩的擔憂。
對此上述負極企業高管表示,“負極材料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此前行業產能就是過剩的,只是近兩年受到需求端的帶動,產能利用率才出現明顯提升,以后產能過剩壓力還會出現,只是誰也說不清供需逆轉的節點。”
周浩相對樂觀一些,“與2021年下半年正極材料的擴產一樣,今年負極材料的新增產能也不會集中釋放,比如新投產項目產能是20萬噸,一期項目可能只有5萬噸,看起來新增產能規模驚人,但是企業自身會進行靈活調整,比如建設三期項目時,市場如果轉差,企業也不會盲目投產。”
考慮到上述因素,他預計未來負極材料產能會處于供需相對平衡,或者是總產能稍大于需求的狀態。
而就年內市場來看,考慮到原料、加工費用的支撐,以及當前供需緊張并未得到有效緩解,負極材料的高景氣度仍將延續。
“下半年負極材料仍然有上漲空間,5月底確定下半年價格時,定價會有所波動。”周浩指出。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