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電動化轉型的大潮中,動力
電池的技術發展路線備受外界關注,固態
電池更是脫穎而出成為未來動力電池發展的重要方向。
與現在普遍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相比,全固態電池在能量密度、充電性能和成本等方面具有諸多優勢,被視為是一項足以改變汽車行業發展的的先進技術,這也引得全球汽車巨頭紛紛加碼押注。
日產計劃2028年正式投產
2021年11月底,日產汽車發布“2030愿景”,計劃到2028財年推出搭載日產獨創全固態電池的
電動車型,并計劃在2024財年在日本橫濱建造試點工廠,在材料、設計和制造工藝等方面不斷對試點生產進行研究。
4月8日,日產汽車在線上舉行了全固態電池技術說明會,公布了疊層軟包全固態電池電芯的試點生產設施,該設施位于日本神奈川縣的日產汽車研究中心,旨在進一步推動全固態電池的開發與應用。日產在會上也再一次明確了2028年正式投產全固態電池的時間點。
與傳統的鋰離子電池相比,日產研發的全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接近前者的兩倍,同時擁有出色的充放電性能,從而可以進一步縮短充電時間。此外,由于全固態電池降低了昂貴原材料的使用,電池成本也得到大幅降低。
根據日產方面的規劃,到2028財年,全固態電池能夠將電池成本降至每千瓦時75美元,同時通過不斷的創新,未來將成本進一步降低至每千瓦時65美元,以實現電動車型和燃油車型的成本平價。
屆時,日產汽車計劃將全固態電池應用到皮卡等更廣泛的細分車型領域,從而進一步提升電動車型的競爭力。
日產汽車公司執行副總裁,負責研發與產品開發的中畔邦雄表示:“日產汽車以往在研發實踐中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將助力全固態電池的開發。目前,我們已經擁有了重要的技術積累。未來,日產汽車的研發和生產部門將繼續協作,充分利用試點生產設施,加快全固態電池的商業應用。”
據了解,日產正在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東京工業大學、早稻田大學等單位展開合作,圍繞計算科學、材料科學和高度解析/分析等基礎領域,探索高速材料、仿真材料機能原理、高耐久電解質材料設計和電池內部可視化分析等內容。
搶占下一代電池技術高地
關注全固態電池技術路線的不止日產一家,國際大型主機廠早已開始紛紛搶占這一技術路線。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曾表示,歐美和日韓企業已經在下一代固態電池領域的研發上處于領先地位。
4月12日,本田發布了在純電動汽車事業領域的最新舉措,透露正在加快新一代電池的自主研發,并決定為目前正在開發的全固態電池建設示范生產線,計劃投資約430億日元,于2024年春季啟動。
豐田則計劃在2025年前全固態電池實現小規模量產,并首先搭載在混動車型上,到2030年前,豐田的全固態電池要實現持續、穩定生產。早在2010年,豐田就曾推出過續航里程可超過1000KM的固態電池,而且搭載豐田全固態電池的電動汽車于去年8月取得牌照,并開啟了路試。
日本車企在固態電池領域走在時代前沿離不開本國政府的支持和投入,2018年,日本國立研究機構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斥資100億日元啟動第二階段固態鋰離子電池研發項目,包括上述三家整車廠在內的成員企業可以公用基礎技術的開發。
除了日本,歐美整車企業在固態電池領域也在提早布局。大眾曾先后多次投資固態電池開發商QuantumScape,并計劃在2024年至2025年間開始批量生產固態電池。
寶馬和福特曾聯手投資美國固態電池商Solid Power,其中寶馬計劃在2025年前推出應用固態電池的原型車,并于2030年前應用于量產車。
奔馳和Stellantis則投資了美國固態電池制造商Factorial Energy,此外奔馳還與臺灣固態電池企業輝能科技(ProLogium)簽署了共同開發下一代電池的技術合作協議,投資金額達數百萬歐元,計劃2028年實現固態電池批量生產。
可以看出,國際大型主機廠幾乎都在布局固態電池技術路線,通過自研、合作或投資的方式,試圖占領下一代動力電池技術的制高點,將電動汽車心臟的脈搏掌握在自己手中。
回到國內,蔚來曾在2020 NIO DAY上發布了150kWh“固態電池”,并計劃搭載于ET7車型上。但此固態電池只能算是半固態電池,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固態電池。最新的消息是,這款半固態電池最快將于今年年底量產。
值得注意的是,為蔚來提供這款產品的固態電池制造商衛藍新能源,近期還得到了小米和華為的注資。此前,全固態鋰電池公司高能時代也宣布獲得超5000萬元A輪融資,輝能科技則完成了金額為3.26億美元的融資,資本正在快速涌入固態電池領域。
小結
全固態電池路線是未來動力電池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但在真正大規模量產之前還需要解決一些技術和制造上的難題。從一些車企公布的量產規劃來看,全固態電池真正投入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時間節點應該是在2025-2030年之間。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