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軒高科與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政府簽署投資合作協議,擬投資120億元建設動力
電池產業鏈系列項目,項目建成后,將保證國軒高科2025年動力
電池產能達到100GWh的原材料供應。據了解,這是今年以來動力電池企業加快擴充產能的一個縮影。同時,上游原材料漲價壓力有增不減。兩頭擠壓下,動力電池企業正面臨嚴峻考驗。
未來5年是產能競爭
目前,新能源汽車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相關機構預測,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年銷量有望突破1500萬輛,對應的動力電池需求將達到TWh(億千瓦時)級別,動力電池年復合增速將超過30%。
動力電池產業鏈迎來巨大增長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產能不足的挑戰。當前包括比亞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蜂巢能源等企業均在尋求產能擴充,寧德時代更是在近3個月多次發布公告,披露近800億元的擴產計劃。
“今年我們客戶訂單共有8GWH,但最多能產出5GWH,缺口很大,大家正加緊收購電池工廠,擴建新生產線,希望短期內彌補產能缺口。”蜂巢能源董事長楊紅新向記者坦言,該公司現在面臨的最大瓶頸是產能不足。在他看來,動力電池行業已進入高速發展且相對成熟的階段,接下來比拼的不再是技術路線,而是工業化和產能能力。未來5年動力電池企業的角逐,就是產能、質量和資本的競爭。
業內普遍認為,動力電池行業經過前幾年的快速成長階段和調整洗牌期,已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新能源汽車創業投資子基金總裁方建華指出,動力電池技術路線、市場競爭及發展前景都愈發明朗。盡管當前市場格局已基本成型,但并未最終定型,“小荷才露尖尖角,還有一些聚焦在某幾款產品、車型和技術的企業,包括新勢力等依然有機會,可以看到蜂巢能源等鋰電新勢力在裝機量上開始發力了。”
“風口搶到了就有,搶不到就沒了。”楊紅新強調,動力電池企業要堅定地把有競爭力的產品快速做大做強。
原材料漲價帶來巨大壓力
動力電池企業在擴充產能的同時,也受到原材料漲價困擾。
“今年是比較痛苦的一年。”某電動汽車企業高管向記者坦言,新能源汽車市場爆發,加上儲能市場需求增加,原材料供不應求,價格擠壓較為嚴重。
記者了解到,自去年11月以來,鋰電池上游材料大幅提價,如鋰電池正極和電解液主要原材料碳酸鋰報價在8.5萬-9.2萬元/噸左右,相比去年底漲幅超80%;三元鋰電池正極材料半成品NCM523前驅體約為12萬元/噸,較去年夏天漲幅超60%。
“部分成本被供應商吸收了,部分成本轉嫁給電池企業,而給整車廠的價格很難調整,整體上會對公司利潤產生一些影響,也在通過其他方式跟整車廠協調,如在付款方式上進行一些調整,付現金、預付款等。”楊紅新進一步表示,現階段動力電池企業更要提高抗風險能力,客戶結構要多元化,不能只依靠一家企業。切實保障供應鏈安全,正極材料的鋰礦、鋰鹽要掌握部分資源,電解液、涂膜等產品需多開發幾家供應商,“不能說斷貨就斷貨。”
而且,原材料漲價壓力已傳導到設備端。“這幾年設備毛利率急速下降,企業日子過得挺艱難。”贏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許毅指出,未來行業毛利率還會下降,這將促進產業鏈從原材料開始就管控好成本,設備企業要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改善內部管理,助力動力電池企業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在孚能科技董事長王瑀看來,動力電池產業鏈價格波動是一個博弈過程,最終上下游會尋找到平衡狀態。進展可能會比較慢,需要整個產業鏈一同應對,找到多贏的平衡。
產業鏈創新協同是有效手段
壓力之下,技術革新成為當前動力電池企業競技的不二法門。
此前,寧德時代提出了極限制造目標:首先是控制住小概率事件,產品缺陷率要由PPm級(百萬分之一)降低至PPb級(十億分之一);其次是重視可靠性,保障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可靠;最后,要大幅提升生產效率,以滿足TWh(億千瓦時)時代的交付。
事實上,動力電池從材料到制造還有諸多有待加強的環節。深圳吉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陽如坤坦言,國內廠家電芯的配對合格率不到90%。行業強調電池安全性,往往忽視裝備制造環節的安全,制造精度和制造過程中的粉塵、毛刺等問題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我國制造要做精做強,并不在于把量做多大,不是簡單地把電池組裝起來,而是要基于原理級制造。
降本增效也是動力電池產業生態共同的目標。王瑀指出,降低成本首先要從材料入手,行業發展快速向高鎳、低鈷、高電壓、高能量密度正極材料和無鈷、低鎳、高錳、高電壓正極材料傾斜,這兩類材料或在未來1-2年產業化。新材料的導入永遠都是推動行業發展最重要的技術源泉。
同時,動力電池工藝流程復雜、投資成本大,簡化工藝可以助力大幅降低成本。設備方面,提升電池的組裝效率是重中之重,生產線在高速制片和高速疊片上還分別存在成本高、速度慢的問題,需要行業共同努力,開發出更加高效的設備。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