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資源集團首席執行官,全球
電池聯盟聯席主席宋本(Benedikt Sobotka)接受新浪財經獨家專訪,稱歐盟的綠色復蘇計劃將加速電氣化進程,帶來包括鈷和銅等核心原材料的需求暴漲,所以
電池核心原料供不應求的時代也將提前到來。
——今年銅供應缺口將高達70萬噸
宋本對新浪財經坦言,疫情將對礦業項目產生了諸多的負面影響,其中,短期內的疫情影響主要是顯示在各國禁足措施帶來商業活動全部或是部分縮減。礦業活動通常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開發周期,即使是6到12個月的項目計劃和開發的中斷都可能對礦產供應產生巨大影響。全球很多礦主正在遭遇不同的窘境,要么是現在仍然不能正常開工,要么是一些必要的資金不能到位,以供項目開發所需。還有一些礦主還因為疫情造成的延誤而宣布了新的資本性支出的指導意見。
“以銅礦產業為例。因為疫情對開工的延誤,我們預計大概2020年就會有超過70萬噸,也就是7億公斤銅礦產出的缺口。事實上,這個數字可能更大,因為很多資產所遭受的延誤很可能并沒有報出。”宋本保守估計稱。
此外,在新冠疫情之前,作為電池核心生產原料之一的鈷的銷售市場原本預計將在未來3-4年基本保持供需平衡。但是因為疫情原因,鈷在2020年年中就出現了供應赤字。預計中的供應缺口提前到來,我們估計鈷的供應會在近期和長期內都十分緊俏。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此次疫情也會成為諸多工業活動的轉折點,讓一些增加的工業活動可通過更為可持續和創新的方式進行。例如,礦業活動中的安全法規會長期延續下去,還有更多意在提升礦工健康福利的法規也會被完善和推進。
此外,工作操作方式方面也會產生很多變化。諸多的公司,當然不僅限于礦產板塊的公司,都意識到雇員可以遠程辦公,遠程辦公的可能性遠高于他們之前所預想的。除了成本節減,這些新的工作理念又將有利于礦業企業保留員工,增加員工多樣性,更為包容,還能有利于減少公司的碳足跡。
“很顯然,此次疫情對全球礦產業影響很大,我們也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的產業鏈構成。疫情放大了國際供應鏈中那些早就存在的薄弱環節,很有可能地區性的供應鏈將得以加固,可能會改變以往以中國為核心的全球供應鏈結構。”宋本認為,中國將依然是全球供應鏈中重要一環,但是在全球其他地區,尤其是歐洲,可能會降低對中國的工業需求。
——歐盟綠色復興提速電氣化進程
對于疫情后的復興計劃,歐洲成員國對于“綠色復興”幾乎保持統一意見。最近幾個月,歐盟揭示了歷史上最大一次綠色刺激計劃,將對抗氣候變化作為歐盟復興計劃的核心,同時推進對新材料和新能源更為高效和可持續應用方式。綠色復興計劃目的是為了推進此地區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
在宋本看來,這將極大促進電池產業,繼而影響到產業鏈上游的原料供應。
“鈷是生產鋰電池的基本要素,鋰電池又是
電動車和智能手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板塊已經包括全球最大的多間公司,包括松下,特斯拉,寶馬,大眾,蘋果,LG,三星等等。這些公司對于產品原料的可持續性十分關注,消費者更是如此。疫情對于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讓大量的經濟活動從線下轉到線上,這這又加大了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以及其他互聯設備的需求。這些電子互聯產品同樣需要容量更大的充電電池,同樣可解讀為鈷需求的劇增。”宋本對新浪財經表示。
“歐洲的汽車市場,例如法國和德國都已經宣布了史無前例的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的動議,包括購買補貼,汽油柴油車輛車輛的報廢車輛獎勵,以及對傳統動力車輛提升稅收。例如,在法國,政府給私人車主購買電動車的補貼將升高到7000歐元;德國政府將電動車補貼翻倍到6000歐元,其他歐洲國家也在思考類似的舉措。所以,根據幾個行業分析機構的分析,歐洲很有可能成為全球電力車的領先市場,甚至超過中國。關于電動車生產,歐洲已經有希望今年在產量上超過中國,而銷量超過中國最早則可能在2022年發生。”
宋本認為:“綠色復蘇”意味著鈷的需求會加大,對于鈷的加工也會更多的在歐洲進行。
根據國際電池聯盟的研究數字,鈷的需求量預期會在未來十年增長19倍。宋本相信鈷市場將極大受益于歐洲逐步向全球電池龍頭的轉型。
“與此同時,這些板塊也取決于其他的原材料,例如銅。電動車對于銅的需求是傳統發動機的3到4倍。在接下來的10年,我們預計僅電動車板塊一項就會讓銅的需求量增加150萬噸。眼下銅供應的結構性短缺將延長一段時日,我們希望經濟復蘇計劃可以對市場產生助力。”宋本補充說。
——充電樁擴容速度高于電動車銷售
“我們看到種種計劃都把電動車放在歐洲經濟復蘇的核心位置。如果把“綠色復蘇”解讀為確保歐盟之內的經濟增長率,刺激需求自然就十分必要。同時,歐洲將需要更多綠色經濟供應鏈回遷,并在歐盟邊境內將供應鏈進行擴容。”宋本對新浪財經分析說。
“如之前所提到的,歐洲和亞洲國家已經將電動車和新能源作為他們經濟復蘇計劃的核心。電動車的最大價值就是會將交通和電力板塊的碳排放減少三成,所以會成為2030年之前重要的低碳計劃的主要動力。”
同時,為了提升住房的能源效能,減少電能中與碳相關的原料,以及逐步淘汰汽油和柴油車輛,歐盟的投入還可能高達上百億歐元。現在歐盟政府對更再生能源和電動車板塊的看重,不僅體現在促進電動車的普及,還包括對充電樁這些基礎設施的投建。
“談到電動車組裝和電池電芯制造,我們也會看到更多的’歐洲制造’。在這條產業鏈上唯一不能“回遷”歐洲的就是礦業本身。為了生產鋰離子電池,歐洲很可能繼續依賴新興市場,尤其是剛果民主共和國,因為剛果民主共和國提供了全球絕大部分的鈷。我們相信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其他產區有足夠多的鈷礦,來滿足日益提升的需求。”宋本對新浪財經評論說。
此外,加大投資彌補充電樁等供應的短缺也是當下要務之一。彭博新能源金融預計,到2040前全球將需要2.9億個充點電,其中公共和商業板塊預計將有1500萬個充電樁連接器。到2020年5月份,全球只有約50萬個公共充電樁,在未來20年年均漲幅將高達20%。
實際上,充電樁基礎設施的增長速度遠超過20%的預計。根據國際能源局(IEA)的統計數據,公共可獲得的電動車充電點總數量在2019年同比增長六成。這種充電樁建造速度甚至超過了全電汽車的銷售增長。全球充電點數量超過了86.2萬個,其中六成都在中國,中國已經全球電動車最大的市場。
同時,中國還在采取諸多措施繼續推進電動車,除了將電動車補貼延長了兩年,很多省份也采取了特殊的舉措來普及電動車,其中包括未來嚴禁對汽油和柴油車生產和銷售,就像全球很多國家已經在做的一樣。
——電池產業鏈復雜且不透明
“歐亞資源集團是全球電池聯盟(GBA)的創建成員,我也很榮幸成為聯席主席。這是一個公共與私人板塊協作的平臺,有70個機構成員,在2017年創建后,成為幫助建立和協作一個可持續電池價值鏈的國際平臺。”
宋本對新浪財經解釋說,全球電池聯盟本質上是“前競爭聯盟”,即專注于電池產業鏈競爭前開發的基礎和工業研究。因為只有通過協作和伙伴關系,才能確保向低碳經濟的負責任和可持續的轉型。
“全球電池聯盟的成員利益不同,商業企業需要與政府和社會組織一起合作,才可能在可充電電池需求增長的同時,減少會對環境以及社會所帶來的負面環境影響。”
“而這一目標,是沒有任何一個單個的組織或是板塊可以以一己之力取得的。”宋本對新浪財經坦言。目前國際電池聯盟也有數個來自政府以及政府間組織的代表,其中包括日本環境部和經合組織(OECD)。
在宋本看來,就建立電池可持續價值鏈這一問題而言,一個最關鍵的障礙就是透明度的缺乏。
2018年,歐亞資源集團在其位于剛果(金)的RTR銅鈷項目發起了一項創新倡議,也就是清潔鈷框架。這個框架本身就是為了確保負責任的生產和鈷供給,這也是符合經合組織作出的產業鏈指導意見的。但是框架也不僅僅就是為了滿足供應鏈指導意見的要求。這一框架包括7個目標,除了經合組織的制造意見,還有在鈷供應鏈中對“童工”的零容忍,以及強調合作和伙伴關系,來加強可持續性和正面的社區和環境結果。這些目標都是對股東和顧客顯示出對獲取負責任生產材料的支持。
現在,確保鈷的負責人生產已經被諸多非營利組織,政府,電池生產商和終端客戶視作關鍵,對于歐亞資源集團來說,要負責任和可持續地生產鈷,同時還要應對那些由不符合道德商業活動所帶來的風險,尤其是童工。
“電池的供應鏈龐大且復雜,在供應鏈的很多環節信息是缺失的,只有少數幾家值得信任的獨立機構可以提供證書,保證行業符合環境和社會相關要求。國際電池聯盟的其中一個倡議就是推出所謂’電池護照’(Battery Passport),作為一種品質保證,確保電池的來源符合社會和環境要求。加強電池回收機制。電池護照項目之后也會隨著信息協作和互換得以逐步完善。例如,在中國,從2018年開始,代工公司就必須在一個政府平臺分享電動汽車和電池的數據。”
“當全球的公司和政府都在加快實施他們的疫情復蘇戰略時,我們相信全球電池聯盟的工作與之緊密相關。很多公司當下都面對極大挑戰,但他們還是重申了他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其實,無論是政府還是公司層面都在強調全球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通力合作,在疫情之后實現更好的復蘇。此時電動車受到推崇,恰是全球電池聯盟助力低碳經濟轉型的最佳時機。”
同時,宋本認為,此次危機也令很多公司重新審視以及增強他們供應鏈的柔韌度——因為供應鏈在最近數十年已經高度全球化。
“為了對抗疫情,很多公司在整合他們的產業鏈,然而,這些轉型不應該以’快速復蘇’為借口,以環境問題為代價,或者與他們的社會責任背離。除此之外,經濟復蘇政策可以給公司提供一個機會,來改善他們的資源使用效率,并促進就業。”宋本對新浪財經分析說。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