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車銷量連續下滑的背景下,作為新能源車“心臟”的動力
電池產業也受到波及,根據中國汽車動力
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的數據,今年9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共計4.0GWh,同比下降達30.9%。
如此大環境下,即便頭部公司的裝機量也出現滑坡趨勢。排名NO.1的寧德時代9月電池裝機量為2.21GWh,同比減少9%,占整體裝機量的55.82%;比亞迪動力電池裝機量約為0.47GWh,同比下降70%,占整體裝機量的11.87%。
裝機量市場需求下滑引發產業部分人士擔憂,動力電池產能是否過剩?過去兩年,飛速發展的中國新能源車市場也帶動了動力電池產能擴張。
以比亞迪為例,公司此前發布快報稱,2019年1-9月累計裝機量為10.553GWh;公開資料顯示,比亞迪已投產工廠的產能已達到40GWh。此外,根據此前公開的動力電池工廠項目信息,比亞迪的規劃產能已經達到120GWh。
對于裝機量滑坡是否會導致產能過剩,以及比亞迪規劃產能是否會按原計劃進行,《電動大咖》聯系比亞迪,對方僅表示“優質產能仍處于短缺狀態,公司會根據內外部需求做好評估,及時調整產量,最大化利用好產能。”
裝機量下滑的同時,動力電池企業的盈利情況也受到影響。
寧德時代的季報顯示,三季度營收為125.92億元,同比增長28.8%;歸屬股東凈利潤為13.62億元,同比下降7.2%,扣非后凈利潤同比下降11.01%。天齊鋰業5年半來首次出現凈利潤虧損,季報顯示三季度營業收入和歸屬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分別為12.08億元和-5392萬元,同比分別下降17.81%和114.20%。
國內動力電池行業漸漸進入洗牌階段。
在國內市場裝機量遇冷的背景下,寧德時代歐洲工廠于10月18日正式動工,生產線包括電芯及模組產品,預計2022年可實現14GWh的電池產能。盡管寧德時代未公開回復歐洲工廠主要服務的汽車廠商,但是其在2018年就已經成為戴姆勒全球鋰電供應商,今年又與戴姆勒卡客車公司簽訂電池訂單,歐洲工廠極有可能會成為戴姆勒等大客戶的主要供應商。
分析師賈新光在接受《電動大咖》采訪時表示:全球來看,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一方面,傳統車企正逐步開始做新能源車,市場需求會擴大;另一方面,歐美國家之前沒有動力電池的廠商。同時,他指出當前新能源車全球產量只有200萬輛,相較于燃油車8000萬輛的年產量,還未形成真正的市場,從未來的角度來看,也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
事實上,國際市場極有可能是國內動力工廠的重要出路。就目前全球動力電池的發展來看,中日韓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歐美尚無規模較大的動力電池企業;在國內市場趨于飽和且面臨日韓企業競爭的同時,“走出去”或成為上策。
以歐洲市場為例,當前新能源車發展迅猛,挪威、丹麥等北歐國家的車輛保有量比例甚至高于中國,寧德時代選擇在歐洲建廠可謂恰逢其時。
除了在海外建廠以外,加入跨國公司零部件供應鏈也成為國內動力工廠的選擇。2019年2月,國軒高科全資子公司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與博世簽訂《采購協議》為后者提供鋰離子電池、模組和電池包(零件、產品)等;2018年年底,孚能科技宣布與戴姆勒簽訂2021-2027年供貨協議,供貨規模合計140GWh。
對于動力電池裝機量的另一影響因素——國內新能源車市場,專家表示基本態度是“短期看空,長期看好”。分析師任萬付在接受《電動大咖》采訪時表示,“隨著政策鼓勵趨向溫和,明年新能源車銷量可能會進一步下滑,但是后面市場會逐步進入自我調整,且新能源車是汽車‘四化’的載體,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接受度提高,銷量會慢慢恢復。”
此外,他指出行業的發展會對電池密度提出要求,動力電池的發展不能只看產能,更要看高端產能。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