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北京車展,人潮如織。這場匯聚全球汽車的視覺盛宴,吸引了大批車企,參觀者絡繹不絕。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曾四次提到新能源汽車,強調要全面放開一般制造業,擴大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放。當前,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正以“生態+”為抓手,以環保政策促汽車行業轉型。
“從表面看,新能源車迅速發展是因為企業能力提升,而背后,國家政策支持的作用也很大。”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再生能源中心劉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目前,全世界80%的能源消耗集中在城市。新能源的使用,將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引擎。
新能源汽車漸成主流
記者在車展上發現,不少國內企業已經推出了新能源車型,個別車輛續航里程已達410公里,直逼國際某著名
電動車。
會場入口的空地上,記者看到搭建了多家汽車展銷臺,第一家就是純電動車企業。該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國家重視環保,注重節能減排。我們公司只做純電動的物流車和轎車。”
近年來,城市大氣污染事件頻發,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在這樣的背景下,零污染排放的新能源車產業,受到各地政府的普遍青睞。
“現在新能源電動車挺多的,在城市里用還很方便。”從事汽車零部件研發工作的焦女士深刻感受到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突飛猛進地發展。她向記者表示,新能源車續航里程越來越長,新能源車也越來越很“火”,公司有專門的團隊在做新能源零部件的研發。
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推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壯大,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的應用比例。
“現在汽車生產及研發燃油汽車,都在向節能環保傾斜。與此同時,在新能源汽車方面,企業也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車展現場汽車銷售人員田先生向記者介紹。
一汽車集團銷售人員楊先生告訴記者:“我們集團每年要投資370億元用于新能源車的研發,我目前主要靠賣新能源車來完成任務。”
近年來,全國各地對柴油車限制措施持續加強。深圳市委市政府出臺《2018年“深圳藍”可持續行動計劃》,對高排放柴油車輛實行限制通行。去年年初,天津出臺限制柴油車政策,明確環渤海所有港口全面禁止柴油車運煤。
在環保政策的倒逼下,柴油汽車企業也逐漸向新能源轉型。
“各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對于柴油汽車企業來講,引發了不小的‘地震’。”一柴油汽車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雖然該公司生產的柴油汽車排放已達到國五甚至國六的標準,但是企業從戰略方向考慮,已著手研發新能源車。
政策機制需靈活
“未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將全面禁止柴油車進入城區。即使個別能夠進城的,也只能在規定的時間段。汽車企業普遍面臨巨大的壓力。”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城市環保建設,新能源是重點項目。
然而,目前新能源車市場面臨這樣的窘境:一方面是國家對新能源車的政策力度持續加強,一方面是新能源車銷量的不景氣。
“跑長途,肯定還是燃油車。新能源車也只能在城市中使用。目前,電動車續航里程可達280公里,但不可能做到跨省運行。”銷售人員田先生向記者表示,他的朋友去外省辦事開的新能源車,由于沒有合適的充電樁,讓行程頗費了些周折。
目前,在北上廣等城市,普遍收緊發放燃油車車牌,而新能源車成了“香餑餑”。在這樣的情況下,公眾對新能源車可謂愛恨交加。
劉堅表示,以目前的交通格局來看,充電樁的設置可彌補電池技術的缺憾。
201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度超前、車樁相隨、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滿足超過5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
“《意見》的發布,其實釋放出很明顯的政策信號。未來充電設施將是一塊重要領域。”劉堅認為。
據了解,在北上廣等城市中,新建小區都預留了充電樁的端口,而在老舊小區中充電樁設施還需要經過電網、物業等相關部門的協調。
“目前,充電樁已在居民小區中慢慢普及。全國各地都在探索充電設施投資和運營創新。” 劉堅介紹。
據統計,北京、深圳、上海、安徽等省市已發布充電設施補貼,并都已設置了補貼上限金額。
“國家政策確實對推動新能源車市場作用很大。但是當產業慢慢發展起來后,企業自身的競爭力才是關鍵。如果政策不及時調整,對產業會有負面影響。政策在不同階段,所起的作用不一樣。” 劉堅表示,未來城市新能源車使用將大幅增加,將是城市交通工具的主流車型。
在“生態+新能源汽車”的融合發展中,我國城市交通工具發展正在面臨一場新變革。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