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晚間,珈偉新能(300317)公告,公司股價漲幅異常。根據公司發展規劃,公司后續會集中資源深耕光伏行業,不再將鋰
電池生產作為未來發展方向,公司相關的鋰
電池制造已經停產,已不具備研發、生產鋰電池的相關條件,公司開發光伏電站及工商業儲能項目所需的鋰電池,也將通過集中外采的方式進行。
“蓄謀已久”的退場
事實上,終止鋰電池業務的消息早在去年4月就已經公告披露。彼時珈偉新能稱,接到控股子公司珈偉隆能的停產報告。對于停產原因,珈偉新能稱,過去兩年因公司資金無法及時籌措到位,導致公司經營未達到預定目標,近幾年持續處于虧損狀態。此外,根據公司規劃, 未來儲能業務重點為鋰電池OEM生產和下游儲能電站業務的系統集成,不再將鋰電池生產作為未來發展方向。因此實施停產有利于公司集中資源進一步深耕光伏行業。
不難看出,珈偉新能終止鋰電池業務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發展規劃,二是業績壓力。
珈偉新能成立于1993年,最初主攻太陽能與LED應用市場。自2012年創業板上市以來,珈偉新能利用多年積累的技術和平臺優勢,開始延伸新能源工業類產品,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2014年,珈偉新能通過并購一家國內知名光伏集成系統服務商切入光伏電站EPC業務和投資運營業務,完成了公司戰略轉型并將該業務打造成為核心單元和業務增長點。目前,珈偉新能自有和承建電站數量總計68座,總裝機總量達到1.6GW。
2016年,珈偉新能再次延拓產業布局,進入鋰電池制造及儲能領域,將主營業務往光儲充一體化方向拓展。珈偉龍能固態儲能科技如皋有限公司(2019年1月更名為“珈偉隆能固態儲能科技如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珈偉隆能”)也于這一年成立,正式吹響了珈偉新能的鋰電號角。隨后珈偉新能便展開了一系列布局,產能和訂單兩手抓。
產能建設方面,2017年,珈偉新能與如皋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簽署投資協議,擬投資不低于6.6億元用于鋰電池項目。根據當年年報,珈偉隆能一期1億瓦時快充型軟包動力電池項目成功量產,二期達產后可實現20億瓦時的年鋰離子電池產能。
但實際上二期20億瓦時的年鋰離子電池產能此后陷入難產。而且,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因該項目對開發總公司產生借款本金及利息 2.51億元。
訂單方面,2018年-2019年,珈偉隆能與無錫中瑩工貿、寧波如意分別簽訂大額訂單。其中無錫中瑩工貿將在一年內從珈偉隆能采購鋰電池系統20萬只,合同金額為4.32億元;珈偉隆能將向寧波如意供應量20萬套叉車鋰電池系統。
然而,截至合同到期,無錫中瑩工貿僅下發電池訂單1200只,實際交付僅完成300只。對于合作不順利的原因,根據珈偉新能2020年的公告,一方面是無錫中瑩工貿未能按時付款,另一方面主則是無錫中瑩工貿對試用情況不滿意,認為產品性能、品質等指標均達到預期目標。
寧波如意的合同也可以說是如出一轍,同樣只供貨了一部分,珈偉隆能后因產品毛利率、付款周轉和公司戰略等原因終止了與寧波如意的合作協議。
項目建設債臺高筑,訂單兩度破裂,導致珈偉新能鋰電池業務陷入困境。珈偉新能歷年年報的數據顯示,電池業務從未進入“占公司營業收入10%以上的產品的銷售情況”列表。截至2021年年底,珈偉隆能資產總額為2.65億元,凈資產為-1.6億元,2021年實現營收243萬元,凈利潤為-2945萬元。
因此,珈偉新能最終壯士斷腕終止了鋰電池業務。根據最新業績預告,珈偉新能2022年預計扭虧為盈,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8500萬元—12000萬元。
原實控人股份將被拍賣
同日,珈偉新能還公告,因質押債務糾紛,公司控股股東的一致行動人丁孔賢所持公司的570.2417萬股股份(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11.75%,占公司總股本的0.69%)被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定于2023年3月6日10時起至2023年3月7日10時止(延時的除外)在司法拍賣平臺進行公開拍賣。
如果本次拍賣成功,且由公司控股股東阜陽泉賦以外的其他方競得,將導致阜陽泉賦擁有的公司表決權數量變更為1.96億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23.83%),阜陽泉賦仍為公司控股股東,阜陽市潁泉區國資委仍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維科網鋰電注意到,丁孔賢原為珈偉新能實控人之一,截至2022年上半年,其持有珈偉新能5.89%股份,但其中超過95%處于質押狀態。因此,珈偉新能在2022年1月宣布引入國資股東。據彼時公告,珈偉新能原實控人及其一致行動人和阜陽泉賦簽署了一系列協議,阜陽泉賦將以接受原公司實控人及其一致行動人所持上市公司超20%股份的表決權委托方式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權。5月,珈偉新能也此事收到關注函。
6月9日,珈偉新能發布了不超過11.33億元的定增預案,發行對象為公司控股股東阜陽泉賦。本次發行后,阜陽泉賦將直接持有公司23.08%的股權。
總結
鋰電池賽道風頭正盛,珈偉新能卻選擇退場,可以說是因為戰略規劃,但根本原因是缺乏核心競爭力。
動力電池本就是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行業,缺少任何一項積累,就很難制造出高質量乃至獨樹一幟的產品。更何況,隨著整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市場對動力電池的品質要求也在不斷升級。珈偉新能自2019年以后就未見大額訂單,且號稱2017年就已實現量產并投入市場的類固態電池也未曾見到真“面目”,在當前頭部格局相對固定且競爭激烈的動力電池市場,珈偉新能鋰電池業務黯然退場也在情理之中。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