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振華新材公布一季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收25.79億元,同比增長161.4%,環比增長30.85%;歸母凈利潤3.42億元,同比增長345.35%,環比增長125.12%;營收、凈利潤雙雙續創新高。基本每股收益0.77元。
值得注意的是,振華新材去年全年營收55.15億元,歸母凈利潤4.13億元——這也意味著,今年僅僅第一季度,公司營收已接近去年全年一半,凈利潤占去年全年80%有余。
另外,公司Q1毛利率達19.05%,環比上升4.46個百分點,同比增長3.76個百分點。
在一季報中,振華新材表示,業績增長主要得益于幾大因素:
(1)需求增長、原材料漲價下,產品迎來量價齊升,毛利率上升;(2)高鎳三元材料銷售收入同比大增,其中高鎳8系NCM三元材料收入同比增長271%;(3)產能利用率保持高位,規模效應帶來降本增效。
需求高增下,公司也在持續推進產能擴充進程。
目前公司產能共計5萬噸,其中義龍公司4萬噸、貴陽公司1萬噸。振華新材透露,計劃對貴陽現有的沙文一期、沙文二期進行技改,新增部分產能,預計今年年底公司產能較去年將有明顯增長。
同時,近年單晶三元材料滲透率逐步提升,振華新材去年大單晶市占率達23%居首,國泰君安認為,隨著三元市場單晶逐步導入,公司有望迎來需求增量。另一方面,鋰鹽價格高企推動鈉離子
電池行業進展加速,振華新材同樣也在推進相關研發布局。
正極材料廠商向高毛利邁進 業績同比倍增成行業“及格線”
截至目前,多家鋰電池正極材料廠已公布/預告一季度業績,包括德方納米、振華新材、長遠鋰科、當升科技、容百科技、貝特瑞。
總體上,“業績同比增速都超過一倍”是上述廠商的一致特點,其中,德方納米增幅超過14倍。值得一提的是,除振華新材之外,德方納米Q1凈利潤也同樣逼近去年全年表現,為2021年凈利潤的95%有余。
基本各家廠商都在公告中提及,訂單需求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產品產銷兩旺,規模效應驅動降本增效。其中,當升科技也提及,公司第三代高鎳及超高鎳等新產品穩步放量。
就在4月24日同日,當升科技公告再獲正極材料訂單,公司與力神電池簽訂《戰略合作協議(2022-2028年)》,后者承諾采購總量不低于10萬噸鋰電正極材料,具體以每年的采購合同為準。
另一方面,正極材料廠商毛利率也迎來大幅攀升。除上文提及的振華新材之外,業績增幅領先的德方納米Q1毛利率環比提升5.93個百分點,同比更是近乎翻倍。
從中也可以看出,即便在上游原材料價格飆升的情況下,大多數正極材料廠商也得以隨之調整產品價格,向下游傳導成本壓力。
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長,鋰電池正極材料產銷增速可觀。莫尼塔投資指出,未來磷酸鐵鋰需求空間打開,三元正極高鎳化趨勢明確,龍頭企業積極擴產,搶占高端前驅體市場份額。
不過,如今正極材料新進入者眾多。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布局磷酸鐵鋰的上市公司已超過25家,而今年邁入產能投產高峰。東方財富證券推算,2022年,主流三元正極計劃產能增速可達75%,主流鐵鋰正極計劃產能增速高達135%。
整體激進的擴產步伐下,未來行業是否會陷入供不應求也成為市場關注的一大焦點。
對此,龍頭德方納米在接受調研時表示,新能源汽車與儲能市場前景廣闊,目前市場仍有較大供應缺口;公司將結合下游客戶需求、市場供應情況,審慎擴大產能。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