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信息顯示,4日,浙江碳一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碳一新能源”)發生工商變更,新增比亞迪、宜賓綠能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深圳創啟開盈商務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多個股東,公司注冊資本由7.87億元增至8.79億元。
工商資料顯示,碳一新能源為一家鋰
電池石墨負極材料產銷商,實控人岳敏此前曾擔任負極材料龍頭貝特瑞的總經理。該公司于2022年9月完成Pre 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深創投、紅杉中國、深投控等知名投資機構。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2022年以來,電池負極材料領域掀起了一股投資熱,有超過10家負極材料廠商完成融資,其中坤天新能源、佰思格等完成多輪。而在2021年,僅有致德新能源一家負極材料廠商獲得外部機構的股權投資。
成立一年獲多家頭部機構投資
天眼查信息顯示,碳一新能源成立于2021年12月,公司實控人為岳敏通過深圳博一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唯晶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主體,共計直接和間接持有碳一新能源超過30%的股權。
值得一提的是,岳敏此前還于貝特瑞擔任總經理一職。貝特瑞為鋰電池負極材料領域龍頭企業,于2021年在北交所上市。貝特瑞還曾在接受機構投資者調研時回應岳敏從公司離職創立碳一新能源一事。
據媒體公開報道,貝特瑞曾經在接受機構投資者調研時稱,“近期有不少投資者、客戶和合作伙伴,通過不同方式反映公司前總經理岳敏在任職期間與供應商有不正當利益關系,離職后成立浙江碳一從事負極材料業務,與貝特瑞競爭。公司對此高度重視,已經聘請了專業律師對此進行專項調查、取證并啟動司法程序。”
盡管成立時間僅一年,但從公開消息看,碳一新能源發展勢頭迅猛。
截至目前,碳一新能源已完成兩輪融資,分別是2022年9月的Pre A輪融資,參與方包括深創投、紅杉中國、深投控以及睿德信;以及本次股權變更指向的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比亞迪、寧波超興投資以及深投控。
天眼查顯示,比亞迪目前持有碳一新能源5.97%的股份。
公司經營層面,2022年5月,碳一新能源全資并購了云南中晟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后者始建于2017年11月,主營業務也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科創板日報》據公開報道梳理,2022年,碳一新能源還在安徽、黑龍江、云南以及浙江等多地投資建設負極材料生產項目,累計投資總額達到了170億元。
有行業內人士表示,電池負極材料領域規模效益明顯,行業集中度較高,CR3達到了45%,若無法做到耗能低、產量大,企業將很難活下去,加之近年因能耗雙控、限電等因素影響,石墨負極材料出現了供應緊張的情況,這也促使了負極材料廠商在近期抓緊增資擴產。
1月5日下午,《科創板日報》記者致電碳一新能源,以了解本次增資詳情及相關爭議,但未獲接聽。
電池負極材料領域掀起投資熱
除碳一新能源外,2022年還有多個電池負極材料廠商完成融資,負極材料領域熱度陡增。
財聯社創投通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電池負極材料領域共發生投融資事件15起,涉及10個負極材料廠商。而在2021年,電池負極材料領域投融資事件則僅有1起,僅涉及致德新能源一個項目。
從細分領域看,除了以碳一新能源為代表的石墨負極材料以外,多個硬碳負極材料、硅基負極材料廠商也收獲了融資。
有業內人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介紹,硅基負極材料相比石墨而言能量密度更高,被市場認為是下一代負極材料的主料方向,“但目前硅基負極材料產業化還處于早期階段,硅基負極材料的市場價格較高,幾乎是人造石墨的兩倍。”
創投通顯示,物科金硅、昱瓴新能源等硅基負極材料廠商于2022年完成融資。
硬碳負極材料的產業化目標,指向的則是去年也熱度頗高的鈉離子電池。但與硅基負極材料一樣,硬碳負極材料也還處在產業化的早期階段,中金方面預計,至2025年硬碳材料市場空間有望達到63億元。
硬碳負極材料生產商佰思格,2022年內完成了兩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動力電池廠商蜂巢能源,以及股權投資機構達晨財智。
從投資輪次看,去年電池負極材料領域的融資事件,主要集中在天使輪到B輪的早期輪次,僅東島新能源已經融到了Pre IPO輪,投資方包括金達投資以及上汽集團旗下的尚頎資本。
投資方方面,可以看到,財務投資機構以及產業資本都表現出了對負極材料強烈的投資熱情。尤其是產業方,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多個頭部企業,2022年都在進行負極材料方面的布局。
除了比亞迪對碳一新能源的投資、尚頎資本投資東島新能源,寧德時代去年初也宣布和中科電氣合資投建鋰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蜂巢能源則不僅投了佰思格,還投了坤天新能源;億緯鋰能的子公司億緯動力也投了坤天新能源,此外還在去年4月投資了云南中科星城石墨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坤天新能源在去年連續完成了三輪融資,除了上述產業方外,萬向一二三、貝特瑞、SK中國也分別參與了坤天的幾輪融資;頭部財務投資機構中金資本、中國石化資本、復星創富等也對其進行了投資。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