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間,鹽湖股份(000792.SZ)發布2021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47.78億元,同比增長5.44%;歸母凈利潤44.78億元,同比增長119.58%;扣非凈利潤44.82億元,同比增長108.57%。公司2021年A股上市公司市值排名76位,效益創近十年最好水平。
作為國內最大的氯化鉀生產企業,鹽湖股份主營業務氯化鉀和碳酸鉀產銷穩步增長。
年報顯示,公司2021年實現氯化鉀產量約502.96萬噸,銷量約473.69萬噸;實現碳酸鋰產量約2.27萬噸,銷量約1.92萬噸。公司表示,碳酸鋰以生產鉀肥后老鹵為原料制備,目前在品牌、營銷網絡、產品及供應鏈方面已擁有自身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來,疫情、地緣政治等因素刺激鉀肥價格大幅上漲。有分析指出,隨著糧食需求的增長,將為鉀肥行業帶來穩健的增長需求;同時,受供給端影響,鉀肥價格或將呈現周期性震蕩走勢。鹽湖股份作為鉀肥行業龍頭,在技術、成本等方面優勢顯著。
攻克世界性技術難題 不斷完善產品體系
穩健的經營業績離不開先進的生產技術與工藝。據了解,在鉀肥生產方面,鹽湖股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所有氯化鉀加工技術的企業。
年報顯示,公司目前擁有“反浮選-冷結晶氯化鉀生產技術”“固體鉀礦的浸泡式溶解轉化技術”“熱溶-真空結晶法精制氯化鉀技術”“冷結晶-正浮選氯化鉀生產技術”“冷分解-正浮選氯化鉀生產技術”,能夠根據原材料的不同,采用不同工藝生產相應品位的氯化鉀,真正做到將鹽湖資源充分利用。
此外,鹽湖股份還攻克了超高鎂鋰比鹽湖鹵水提鋰的世界性難題,形成了以“吸附+膜耦合”等關鍵技術和過程強化為主體的綠色、高效的工業化示范裝置,實現了資源的綜合利用。
鹽湖股份在做好碳酸鋰產品生產的同時,積極規劃開發氫氧化鋰、氯化鋰、金屬鋰、磷酸鐵鋰等多種產品,以期形成系列化、高質量、多樣化的產品體系。近年來,公司通過工藝優化、技術創新、設備更新和管理提升,控股子公司藍科鋰業碳酸鋰產量逐步攀升,實現達產達標。
業內人士指出,鹽湖提鋰工藝日益成熟,鹽湖資源有望成為未來供給端的重要補充。“吸附+膜法”是目前最適用于青海鹽湖且最有發展前景的工藝路線,鹽湖股份產線已經運行多年,工藝技術穩定,是鹽湖提鋰的龍頭企業。
完善科創體系 增強內生動力
在科研創新方面,鹽湖股份設立科技創新基金、科技研發備用金,建立5G+鹽湖產業創新應用實驗室和中試基地,科技硬件基礎不斷夯實。同時,公司投入1.8億元實施科研項目71個,其中“揭榜掛帥”項目11個,簽約人才項目11個、引進科技人才13人,與多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建研發平臺,合力攻關“卡脖子”技術,科技創新路徑更加清晰。
此外,智慧鹽湖入選國家物聯網融合應用示范項目,智能采收系統完成90%、加工廠自控系統完成95%、PI系統上線運行、財務NC系統完成升級、網絡安全系統投入使用,實現“5G+重大裝備”采鹽船無人值守,鹽湖信息化、智能化、標準化建設取得新進展。
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研發人員數量1665人,占比達27.04%;研發投入金額約1.8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55.52%。
鹽湖股份表示,目前公司科技創新制度體系正逐步完善,報告期內公司制定和修訂制度13項;公司申報專利83項、授權專利179項,科技創新取得成果。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踐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從一滴鹵水出發,積極推進鉀、鈉、鎂、鋰、硼等鹽湖資源的梯級開發和以氯平衡為核心的綜合利用,鹽湖股份不斷提高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已發展成為國家級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龍頭骨干。
公司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推進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產業化進程。資料顯示,鹽湖股份在察爾汗湖區已建成兩百多平方公里人造鹽田濕地和百里生態水景線,提升鹽湖自然風光和工業旅游價值,打造鹽湖工業+旅游形成4R1E生態發展與保護模式,實現了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發展,提升了鹽湖自然風光和工業旅游價值。
截至目前,鹽湖股份通過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構建起了青海綠色生態產業鏈及我國鹽湖資源高效開發產業鏈網和鹽化工體系架構,打造出鉀、鎂、鈉、鋰、硼、氯資源綜合利用示范產業基地。
“公司將繼續推進資源高效開采、后備資源勘查儲備,穩定現有鉀資源開采規模,加強鉀資源可持續性保障。優化資源開采方式與鉀肥生產工藝,提高資源轉化率和綜合回收率,穩步擴大鉀肥產能,提升保供能力。”鹽湖股份表示,公司將進一步完善高鎂鋰比鹵水提鋰技術工藝,提高碳酸鋰生產工藝水平,擴大碳酸鋰生產規模,提高鋰資源綜合利用率。同時,發展鋰儲能材料,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動力
電池產業鏈。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