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主業首年,科力遠(600478)全面告捷。4月25日晚間,公司披露2021年報,實現營業收入30.59億元,同比增長20.1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218.17萬元;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母凈利潤1624.84萬元,較上年度增加1.80億元;剔除2021年度股權激勵成本影響的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為3446.76萬元。
科力遠表示,這主要得益于公司回歸
電池及材料主業,聚焦當前盈利性較好的HEV
電池、軌道交通電池、消費類電池、電池材料等業務板塊,開拓儲能、制氫設備材料等創新領域,帶來了業績增長。報告期內,科力遠在填補CHS公司2.3億元虧損的前提下實現了扣非后凈利潤增長。隨著CHS公司簽訂增資意向協議,混動系統業務有望在2022年實現對外合作、獨立發展,從而優化公司資產結構,提高利潤水平。
把握市場機遇 HEV用鎳氫電池市占率達63.3%
高工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HEV電池裝機量約0.79GWh,同比增長46%。其中,鎳氫電池裝機量約0.50GWh,同比增長61%,市場占比達到63.3%。目前HEV電池供應主要以科力美、Panasonic、Blue Energy、PEVE為主,占據了99%的市場份額。
科力遠打造了HEV鎳氫電池配套產業鏈,并在報告期內完成擴產目標,子公司常德力元泡沫鎳、湖南科霸極板、合資公司科力美動力電池全部達到48萬臺套/年產能。公司HEV產業鏈專用電池材料合計實現銷售收入約13.96億元、同比增長107.4%。科力美HEV車載動力電池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2.25億元,同比增長63.7%。
近年來,HEV汽車市場強勢增長,2021年國內銷量達58.6萬輛,同比增長43%。受市場需求驅動,科力遠HEV動力電池配套產業鏈預計在2022年實現48萬臺套銷量。位于產業鏈末端的科力美在2021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年鑒》中表示,伴隨著產能逐步穩定,該公司將在滿足一汽豐田、廣汽豐田需求的同時,服務國內品牌的節能車用鎳氫動力電池需求,并且不排除將來出口海外市場的可能性。根據豐田全球電動化戰略,其2030年HEV汽車銷量將達到600萬臺。科力遠表示,將依托與國際高端客戶的戰略合作以及數字化智能制造產業鏈管理水平,繼續拓展其他電池及材料領域的合作空間。作為豐田HEV車載動力電池關鍵材料在華唯一供應商,科力遠的電池配套業務存在較大想象空間。
做“加減” 推動CHS對外合作、布局鋰電
作為聚焦主業的重要一環,科力遠積極推動CHS混動系統業務對外合作,并于近日簽訂《增資認購意向協議》,以CHS混動系統技術出資的方式與交易方共同向江西鼎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增資,拓展儲能市場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市場。增資完成后 CHS公司將持有標的公司約30%股權。此次協議的簽訂,標志著CHS的價值被充分認可,為CHS混動業務獨立、良好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考慮到CHS報告期內虧損額高達2.3億元,隨著CHS對外合作的推進,科力遠經營壓力將得到充分釋放,利潤水平得到有效改善。
需要指出的是,CHS對外增資不是簡單的做“減法”,還事關科力遠電池業務的要素重構。國金證券研報顯示,CHS增資項目合作方之一的江西省宜豐縣同安礦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擁有宜春市6大礦山,累計查明鋰礦資源儲量6000萬噸。科力遠表示,基于合作方背景,雙方有望在碳酸鋰及磷酸鐵鋰材料、數字化芯材及儲能電芯等領域達成進一步的戰略合作,對深度拓展包括鎳氫、鋰電、其他電池及材料等產業鏈在內的主營業務具有積極作用。
做“乘除” 開拓儲能、制氫材料和軌道交通市場
在全力實現碳中和的戰略背景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黃金周期,儲能產業開啟爆發元年,氫能重要性凸顯。科力遠在聚焦主業、優化業務結構的同時,通過把握三大賽道的碳中和機遇,尋求縱深突破做“乘法”。
在儲能市場,科力遠基于自身電池技術與產業化能力與科力遠控股成立合資公司數智能源,以“鎳氫+鋰電”的數智混儲系統破解行業安全痛點,開拓新型儲能市場,有利于提高公司電池業務規模和盈利水平。2022年初,數智能源中標英利智慧(保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儲能項目,科力遠將為該項目配套電池(鎳氫、鋰電)及電池管理系統。
針對綠氫(電解水制氫)的成本痛點,科力遠創新推出制氫用泡沫金屬,產品具有比表面積大、制氫效率高等特點,可提升制氫效率,降低制氫成本,將在今年年中面向國內客戶批量供貨。公司還發揮鎳氫電池高安全、長壽命、寬溫域、綠色環保的性能優勢,服務國家綠色交通戰略。2021年科力遠在取得市場準入資格的基礎上,面向溫州、南京等地批量供貨。
此外,公司大膽做“除法”,對內改善經營管理,優化組織架構及人才結構,提高工作質量與效率,控制公司成本費用,夯實發展根基。
2021年,科力遠在強化電池及材料“長板”的基礎上,對業務結構進行“加減乘除”,經營目標和發展戰略更加清晰,增收又增利。伴隨CHS對外增資項目推進,科力遠凈利潤將伴隨經營增長、虧損減少得到充分提升。根據公司股權激勵計劃,其業績考核目標以2020年營業收入為基數,在2021年-2023年營業收入增速分別不低于20%、42%和70%,且扣非后凈利潤分別不低于0.2億元、1.4億元、2.6億元。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