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力
電池行業強勁的擴產勢頭下,一家動力
電池新秀獲得巨額資本下注。
2021年7月30日,蜂巢能源宣布B輪融資,融資總額102.8億元人民幣。本輪融資由中銀投領投,聯合投資機構包括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子基金、碧桂園創投、深創投、建信投資、IDG、三一重工、小米集團、湖州海松、華興資本等,國投招商、九智資本等原股東進行了大額增持。這是蜂巢能源第三輪市場化股權融資。
就在不久之前,蜂巢能源在差異化路線上又邁出了一步。
7月16日,蜂巢能源宣布其首款無鈷電池量產下線。根據規劃,該款無鈷電池將于今年年底前在蜂巢能源馬鞍山基地大批量下線。
“巨頭已經在行業中做了這么多年,規模大,供應鏈上也有優勢,硬拼肯定不行,所以要走差異化的競爭路線。技術差異化,我們做無鈷電池,用疊片工藝;品牌差異化,讓人們提起無鈷就想起蜂巢。在總量上做不到第一,就在差異化領域做到第一。”蜂巢能源董事長兼CEO楊紅新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表示。
蜂巢能源成立于2018年2月,由長城汽車的動力電池事業部獨立而來。當時,全球新能源車趨勢已經非常明顯,車企紛紛宣布
電動車計劃。另一方面,話語權掌握在少數幾家動力電池巨頭手上,車企需要接受近乎嚴苛的付款條件,成立動力電池公司的需求非常急迫。但由于該行業投入巨大,長城汽車這一舉動依然被外界稱為其董事長魏建軍的“一次豪賭”。
三年多時間,蜂巢能源引入了多家投資方;今年上半年裝機量達到0.84GWh,在國內電池企業中排名第7;除長城汽車外,拿到吉利、東風、PSA等25個銷售定點。
“原來公司是以研發為主,現在交付成了一個新的重要課題。另外,國際化也開始步入正軌,(以投資等方式)布局供應鏈的步伐也在加快。”楊紅新說,這些新課題帶來了更多挑戰。
與此同時,動力電池行業迎來井噴,競爭也愈加激烈。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鋰電池市場被認為將在未來5年進入TWh(1000GWh)階段。今年上半年,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在內的TOP 10企業均宣布了擴產計劃。其中蜂巢能源接連在遂寧、湖州、馬鞍山、南京等地擴建生產基地,擴建總產能近90GWh,計劃到2025年公司全球總產能規劃將突破200GWh。
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2020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約136GWh。面對巨大的市場和激烈的競爭,蜂巢能源的差異化之路能否經受住市場考驗?
后來者的機會
楊紅新是長城汽車的老兵,2003年加入長城汽車技術中心,歷任材料工程研究院院長和技術中心副主任,在長城汽車歷練15年,2018年出任蜂巢能源總經理一職。蜂巢能源獨立出來后,長城汽車的背景起初對蜂巢能源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最初蜂巢能源在拓展客戶時,脫身于長城汽車的背景給其帶來過困擾,“其他車企為什么要用競爭對手背景的電池公司”?
另一方面,面對歐洲客戶時,該背景又變成了一個優勢。“恰恰因為懂車,他們會認為你的電池能做得更好。”楊紅新說。所以蜂巢能源的第一個外部客戶是PSA集團(標致雪鐵龍),雖然首批產品要到2023年交付,但定點最早。
出身帶來的喜憂參半還在其次,蜂巢能源首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選擇什么樣的技術路線,才能在這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闖出一條路?
“在顛覆式創新和第一性原理兩個思維的指導下,我們認為鋰電池最合理的路線就應該是無鈷和疊片技術。”楊紅新告訴《中國企業家》。
鈷是三元鋰電池正極材料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其全球儲量有限。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爆發,鈷價越來越貴,且有供不應求之勢,電池企業都在盡力降低鈷的使用。據介紹,蜂巢能源第一代無鈷產品和目前的三元錳酸鋰結構類似,只不過其中沒有了鈷,改用其他元素代替鈷,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成本方面均有優勢。疊片技術也有電池容量密度高等優勢,但其生產工藝復雜。
蜂巢能源在多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技術問題,將很快能得到市場驗證。楊紅新表示,無鈷電池將首先搭載在長城歐拉櫻桃貓以及吉利預計明年量產的一款車型上。
作為后來者,楊紅新認為蜂巢能源可以避開三元、磷酸鐵鋰電池的歷史產能問題,沒有包袱地走他們認為正確的路。“全世界這么多手機公司,為什么作為電腦公司的蘋果能做出這么好的智能手機?因為它沒有包袱,做的是顛覆式創新,而且堅定執著。”楊紅新說。
楊紅新在采訪中幾次提到“堅定”一詞,技術路線需要堅定,面對行業變化也需要堅定。
2019年,公司成立才一年,新能源車行業就遭受打擊,新能源車補貼政策變更,新補貼標準平均退坡50%,行業陷入低迷,頭部造車新勢力也面臨嚴峻的資金鏈問題。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增長放緩,同比增長率從2018年的56.88%變為9.3%。
蜂巢能源并沒有因此調整計劃。“因為看好未來5~10年的大勢,我們還加大了研發投入,也在各地積極選址建廠,擴大產能。”楊紅新說。
一年后,我國圍繞“雙碳”目標推動能源轉型,新能源車行業迎來爆發,動力電池公司也進入新一輪軍備競賽。只靠長城和自身的力量已經不足以支撐公司加入擴產大軍,蜂巢能源找到了另一個方法。
用資本思維做實業
這個方法是在與外部資本的接觸中逐漸形成的。
“資本給我們的最大幫助就是那些觸動靈魂的拷問。”楊紅新說。比如寧德時代已經這么強大了,到底怎么和他競爭?這是團隊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很難回答。在和資本的碰撞中,他們有了新思路,即“資本思維”。
楊紅新解釋,“資本思維”一是指引進外部融資。雖然成立獨立公司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引進外部資本,但楊紅新透露,“原來沒有想到要做這么大規模的融資。”
蜂巢能源的第一個外部投資方是國投招商。2020年4月,蜂巢能源獲得國投招商10億元戰略投資,那時正值動力電池行業從低谷中復蘇。
今年2月,在全行業熱度持續上升的背景下,國投招商繼續領投蜂巢能源A輪融資,該輪融資額為35億元,其他投資方包括金融街資本、常州創業投資、浙大九智、IDG、凱輝基金、海通開元、德載厚資本、長城控股等。
7月30日宣布的B輪融資是蜂巢能源第三輪市場化股權融資,蜂巢能源也計劃于2022年在科創板上市。在上市前,蜂巢能源要繼續擴大產能,增加外部客戶。
“資本思維”的另一重含義,指的是借助資本力量投資產業鏈。團隊一開始沒有想到會單獨成立蜂巢資本進行投資,后來發現這可以幫助解決原材料供應問題。
最近一年,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了爆發式增長,與此前長達一年多的低迷形成了巨大反差,相應的電池企業大規模擴產,原材料供應不足。為此,蜂巢能源短期內要想辦法與供應商綁定,預付款項,達成戰略合作等;中長期的解決方案就是參股、控股部分供應商。
在今年4月舉辦的上海車展上,蜂巢能源宣布成立蜂巢資本,與國投招商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一期斥資20億元成立成長型和創新型兩支基金,從上游材料到中游核心零部件,以及下游生產,全線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據蜂巢資本方面介紹,其總部在上海,已經和申萬宏源、杉杉創暉等投資機構共同完成首期8億元基金的募集。在動力電池上游領域,蜂巢資本在包括正極、負極、銅箔、隔膜、電解液等細分領域均已開展項目戰略投資以及產能落地等合作。
風口與挑戰
當下,蜂巢能源正在進入新階段,從以研發為主,到研發和交付并行。另外,國際化也開始步入正軌,將在德國設立第一個海外工廠,模組會在2022年投產,電芯在2023年底或者2024年初會投產。同時,(以投資等方式)布局供應鏈的步伐也在加快。
這些新課題給公司帶來了新的挑戰。楊紅新表示,研發的工作相對單純,現在研發、經營和國際化、供應鏈都要重視起來。
為此蜂巢能源的業務架構進行了一定調整,公司新成立了100多人的客戶事業群,內部也叫“作戰群”,將銷售經理、產品經理和項目經理進行整合,調動有產品技術經驗的員工。把客戶分為幾類,不同客戶作為不同的戰區,以“作戰群”為牽引,把從研發到售后各個環節的人員橫向連通起來,組成面對客戶的大“前臺”。楊紅新解釋,原來蜂巢的客戶以長城為主,現在客戶越來越多,必須要實施橫向連通的組織架構。
同時,團隊規模也在持續擴大。今年以來蜂巢能源從3000人擴張到4000多人,在生產制造、質量把控環節引進很多運營類人員;在工藝設備方面,引入很多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
在楊紅新看來,目前行業熱度總體比較高,但也普遍面臨原材料漲價等問題,最關鍵的挑戰還是在內部,即如何把產品做得更有競爭力,擴大銷售規模,保證質量和供應鏈。
“當資源緊缺的時候,有限的資源都會集中在幾個大客戶手里,所以我們要做到頭部。”楊紅新說。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