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晚間,上交所發布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126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廈門廈鎢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廈鎢新能”)科創板IPO成功過會。
廈鎢新能前身為廈門鎢業下屬
電池材料事業部,自2004年開始鋰離子
電池正極材料的研發與生產,并于2016年12月新設公司獨立運行,成為廈門鎢業下屬的專業從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子公司。
依賴ATL、比亞迪等大客戶
天眼查顯示,廈鎢新能源主營新能源材料生產,產品涵蓋鈷酸鋰、三元材料、前驅體、錳酸鋰、磷酸鐵鋰、高鎳材料、NCA等全系列能源新材料產品。
借助于多年來技術研發和生產實踐積累形成的技術研發優勢和產品質量優勢,廈鎢新能拓展了國內外眾多知名鋰電池客戶。在3C鋰電池領域,廈鎢新能與ATL、三星SDI、村田、LGC、欣旺達、珠海冠宇及比亞迪等國內外知名電池企業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產品廣泛應用到下游中高端3C電子產品中;在動力鋰電池領域,廈鎢新能與松下、比亞迪、寧德時代、中航鋰電、億緯鋰能及國軒高科等知名電池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
受下游客戶集中度較高的特點以及廈鎢新能堅持核心優質大客戶戰略的影響,廈鎢新能向前五大客戶的合計銷售占比較高,2017-2019年內,廈鎢新能向前五大主要客戶銷售合計金額分別為371,777.27萬元、654,280.24萬元、637,070.31萬元以及275,156.86萬元,合計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8.28%、93.12%、91.30%和89.56%,存在下游客戶集中度較高的風險。
公告顯示,廈門鎢業直接持有廈鎢新能源53%股份。本次拆分完成后,廈門鎢業的股權結構不會發生變更,仍將控股廈鎢新能源。廈門鎢業稱,廈鎢新能源與公司其他業務板塊之間保持高度的業務獨立性。此次分拆廈鎢新能源至上交所科創板上市,不會對公司其他業務板塊的持續經營運作構成實質性影響。
公告稱,近年來,受益于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及儲能電子等下游行業的蓬勃發展,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行業持續中高速發展。
2019年,中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出貨量40.4萬噸,同比增長32.5%。據財報顯示,受益于產銷規模擴大等因素,2019年,廈門鎢業的電池材料原材料業務板塊實現利潤總額1.28億元,同比增長38.37%。
政府補助占凈利潤過重存疑
據招股書,2019年廈鎢新能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占凈利潤比重為63.32%,為此,上市委要求說明廈鎢新能經營是否對政府補貼存在依賴。
報告期內,廈鎢新能主營業務毛利率呈下降趨勢且低于同行平均水平,廈鎢新能解釋因執行相應鈷中間品長采協議所致。對此,上市委要求其對比同行業公司說明廈鎢新能對原材料的風險控制能力,以及對第一大客戶ATL既銷售又采購的合理性。
從招股書來看,廈鎢新能在貨物驗收合格后才入庫并確認采購,供應商中偉新材以經客戶簽字確認的送貨單(或物流單)作為收入確認依據,雙方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確認亦有不同。
為此,上市委提出:上述驗收的具體內容,廈鎢新能和中偉新材對履行合同是否存在爭議;廈鎢新能會計處理是否符合會計準則的要求,是否與可比公司一致。
根據申請文件,NCM三元材料高電壓化、高鎳化已成為現實發展趨勢,廈鎢新能Ni8系產品主要處于客戶中試或小試認證過程中,但廈鎢新能披露已具備Ni8產品量產能力。上市委提請廈鎢新能說明:(1)相關披露是否矛盾;(2)廈鎢新能高鎳產品是否整體落后于行業競爭對手,申請文件說明電池材料認證周期較長,廈鎢新能未來業務市場份額是否存在下滑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申請文件,廈鎢新能從控股股東廈門鎢業處無償受讓22項專利技術,廈鎢新能也并未說明廈門鎢業無償出讓該等專利的決策程序、是否存在侵犯相關債權人利益的風險。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