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來自財聯社的消息稱,比亞迪(002594.SZ)已開始給負極頭部廠商的超低價訂單漲價,預計漲幅10%左右。
針對此事,有投資者致電比亞迪,得到的回復是目前不太清楚,需要確認一下。
有負極材料人士表示,上述價格變化使“本來虧的,漲一點不虧了”。而所謂的“超低價訂單”方面,源于此前行業低價虧損搶訂單,“(一些企業)虧損的都搶,回頭發現做不下去了”。
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負極材料有分析師則稱,年前招標訂單價格過低,企業面臨虧本生產,多數訂單難以執行,“漲幅10%左右”其實是相對此前招標價格回歸到合理價位。
負極材料市場現狀
有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當前負極投產企業超90家,行業產能逼近400萬噸,整個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低不足50%。
有一個現象是,當前多數負極材料企業面臨著投產即停產,產能難以消納,“主流人造石墨340mAh/g的產品將低于1.6萬元/噸。”
此外,負極材料市場還存在著停產項目啟動難,運營成本高;應商回款周期拉長,回款風險上升等風險。
“屋漏偏逢連夜雨”。來自鑫欏資訊的消息顯示,負極材料上游的產品出現漲價。
首先是石油焦。據悉從2024年1月份至目前,陸續有部分廠家開始調漲,累計漲幅在200-500元/噸。
其次是針狀焦。此前處于部分廠家的成本以內、主流報5000-6000元/噸的針狀焦產品,進入4月份,部分廠家開始小幅上調報價;海外針狀焦企業也出現100美金/噸的調漲。
再次是石墨化。2月適逢春節假期,基數較低的情況下,3月負極產量環比增長近50%。這樣的需求刺激下,石墨化代工價格出現500-1000元/噸的上漲,并且預計還將上漲500-1000元/噸的幅度。
負極材料企業怎一個“難”字了得。這一背景下,如果比亞迪主動給超低價訂單漲價是真,那么體現出的是比亞迪與供應商共進退的大格局。
不排除其它
電池企業跟進,給超低價
電池材料訂單漲價的可能性,這將有利于促進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鋰王都虧損了
也許是市場對鋰產品的價格更為關注,畢竟“只要是鋰電池,就要用到鋰”。那么,經營鋰產品的企業現狀如何?
3月29日,鋰王之一的贛鋒鋰業發布2023年年報: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9.72億元,同比下降21.16%;實現歸母凈利潤49.47億元,同比下降75.87%。
這是營收與凈利雙雙下降,正如預期一樣業績不佳。
值得注意的是,單季度看,贛鋒鋰業2023年Q4的主營收入僅72.9億元,同比下降48.7%;凈虧損則為10.63億元。
另一鋰王天齊鋰業同樣不容樂觀。該公司2023年雖然實現營業收入405.03億元,同比增長0.13%,創歷史新高;但凈利潤僅為72.97億元,同比下降69.75%。
而從2023年Q4看,天齊鋰業的營業收入僅為約71億元,同比下降55.04%;凈虧損8.01億元,上年同期凈利潤81.43億元。
鋰輝石提鋰企業盛新鋰能在2023年Q4也遭遇“至暗時刻”:2023年,盛新鋰能實現營業收入79.51億元,同比下降33.9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02億元,同比大降87.35%。
2023年Q4,盛新鋰能營收13.23億元,不足第一季度的一半;歸母凈利潤則虧損3.93億元……
還有很多的電池材料企業,也處在艱難經營的境地,不一一列舉了。
總結
電池企業端,寧德時代2023年大賺440億元,新能源汽車與電池一體化的比亞迪,也收獲300億元的凈利潤。
億緯鋰能2023年的凈利潤也超過40億元。
還有國軒高科,雖然賺得不多,但其凈利潤約8億-11億元,同比增長157%-253%,且在目前已公布業績或業績預告的鋰電池企業中,國軒高科凈利增幅最大。
一邊在賺錢,一邊在虧損苦苦支撐,這樣的產業鏈,是不夠健康的。健康的產業鏈,應該是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