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積分政策的落地,新能源車成為了不少合資品牌在華轉型之戰的關鍵。而選擇與江淮聯手的大眾集團,未來如何在新能源車領域復制其傳統燃油車的成功,也備受關注。
《證券日報》記者在此次廣州車展了解到,大眾集團將在中國市場投資100億歐元,用于其發展新能源汽車。同時,計劃在今后2年-3年內推出15款新能源車,到2025年40款新能源車實現本地生產。
而作為大眾在華第三家合資企業,記者注意到,在本月28號,江淮大眾新能源車項目將舉行招商會,公開招募4S店及投資人。這就意味著,江淮大眾將在江淮、大眾現有體系之外,建造自己獨立的銷售和售后渠道。
對此,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教授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經銷方面,我們(江淮大眾)會建立全新的經銷網絡,還可能會采用在線電商的模式”。
除此之外,他提到,江淮大眾合資成立的新品牌將主打經濟型
電動車,是一個全新的品牌,和南北大眾將有定位上的差異化。
大眾江淮項目推進中
作為大眾在華的第三家合資企業伙伴,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此次出現在了大眾集團的媒體溝通會上。而根據海茲曼的表述,江淮大眾的首款產品將在明年下半年正式推向市場,為A0級緊湊型純電動汽車。
這樣的產品規劃顯然與南北大眾進行了區隔。海茲曼表示,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將首先關注A級市場的三廂車,而江淮大眾合作生產的主要是經濟型電動車。“在
電池系統、功率、加速性能、尺寸、外形等方面,都會有所不同。” 未來也會形成差異化發展,確保三家的投放策略覆蓋不同細分市場。
記者了解到,基于中國的法律法規要求,江淮與大眾的合資企業將僅生產電動汽車產品。但其合作卻并不局限于產品本身,而是新能源全產業鏈的合作。
“大眾與江淮成立的合資企業,會涉及到全方位與純電動汽車相關的活動,既包括研發,也包括‘三電’系統,如電池模塊等。”海茲曼表示。
據了解,大眾江淮第一代產品主要保證利用現有技術,確保兼容性,而第二代將通過純電動車平臺實現400公里-600公里的續航里程,并將實現3級-5級自動駕駛水平。
而《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本月初,已經獲批的江淮大眾通過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對外發布了面向全國經銷商招商的消息,江淮大眾的新合資項目將于11月28日在安徽合肥召開招商大會,招募條件包括“對新能源汽車事業充滿信心,愿意長期投資共同發展”、“具有新能源汽車營銷服務經驗”等。
對此,海茲曼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江淮大眾確實要開辟全新的銷售和服務渠道,同時在未來的銷售模式上,“還可能會采用在線電商的方式”。
新能源領域發力
按照規劃,到2030年,大眾旗下全部車型都將有電動版。這對于其旗下覆蓋各市場的300余款車型來說,可謂工程浩大。對此,海茲曼卻信心十足,“以前在內燃機時代,大眾取得了領先的成績,在電動車領域大眾也能復制這種輝煌。”
同時,大眾集團宣布了最新的銷量目標,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在華年銷量40萬輛,2025年達到150萬輛。海茲曼表示,這樣的目標將由三家合資公司合力完成。未來2年-3年內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將承擔大部分銷量任務,江淮大眾承擔小部分。他表示:“對于江淮大眾來說,其在大眾汽車在華新能源目標的占比將會逐漸放大。到2025年,占比將比較可觀。”
而為了完成這一宏偉目標,大眾將投資100億歐元推動其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據海茲曼介紹,“這100億歐元將會用于完成本地研發、生產線準備、員工培訓以及支持完成銷量目標四大方面”。
海茲曼表示,新能源補貼本身靠不住,大眾的目標是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也能實現盈利。在他看來,目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比較依賴于政府補貼;但隨著政府補貼的縮減,純電動車企業必須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實現盈利。大眾汽車集團在新能源車的部署上強調盈利的必要性,是因為如果沒有盈利或盈利微薄,就無法保持對技術的再投入。
同時他認為,應當采取純電動汽車和傳統內燃機車并重的發展思路。“除了純電動汽車之外,我們也進行了其他領域的研發,比如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對于混合動力技術的應用等。”他表示,隨著新興燃料的運用,傳統的內燃機車也可以做到高度的節能環保。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