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月生產出第一塊鈉離子
電池樣品后,日前,溫州大學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布局完成鈉離子
電池中試產線,預計于今年內正式投產。這意味著溫州大學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圓柱型鈉離子電池脫離實驗室,即將進入商業化生產。
去年9月,甌海區人民政府與溫州大學簽約共建溫州大學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溫州大學教授、全球高被引學者、國際鈉離子電池領域頂尖人才侴術雷及其團隊項目以此為契機落戶溫州,全力打造鈉離子電池“百億企業、千億產業”。溫州大學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位于溫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場地面積4719.09平方米,五年計劃財政投入4000余萬元。
溫州大學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由侴術雷教授擔任院長,團隊核心人員15人,以“儲能技術、替代能源技術研發,構建國際新能源創新高地”為目標,打造“高、精、尖”雙碳產業領域的新型研發機構為使命,下設鈉離子電池重點實驗室、Wiley全球知識創新中心、知識產權中心、國際聯合實驗室等機構,致力于研發世界領先的低成本、高安全、長壽命鈉離子電池關鍵材料,解決大規模儲能瓶頸性難題,布局低速
電動車、電動船、家庭儲能、電網儲能等領域應用場景,實現高性能鈉離子電池產品產業化,推動綠色清潔能源的發展。
目前,溫州大學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實現鈉離子電池原材料的公斤級合成,并初步生產出高性能的鈉離子軟包電池,有效填補傳統鋰離子電子缺陷、突破全球鈉離子電池制備難題以及滿足未來多個應用前景。該鈉離子電池采用普魯士藍為正極材料,生物質基硬碳為負極材料,并設計了與之適配的阻燃電解液。此前,溫州大學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已開發出單晶大顆粒、低成本、無結晶水、比容量可調的普魯士藍正極材料,并實現噸級反應釜的生產,攻克了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除水等關鍵難題,產業化技術已達到全球頂尖水平。此外,溫州大學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全球首創秸稈燒結制備高效鈉離子電池硬碳負極材料核心技術,該技術是目前國內外成本最低、最環保的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制備工藝技術,并開發出國際領先的阻燃電解液生產技術,實現高安全、不可燃鈉型鈉離子電池的設計,解決了鈉離子電池作為大規模儲能應用的瓶頸性問題之一。
“盡管鋰離子電池在電動汽車和便攜式電子設備等傳統市場上表現出色,但由于其存在成本高和安全性低等問題,鋰離子電池在大規模電網存儲中的部署仍然面臨阻力。所以,和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性質相似,且成本低的鈉離子電池,是鋰離子電池在大規模儲能領域的有益補充。”溫州大學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的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我們亮點之一是使用水性粘合劑,減少有機溶劑,一方面降低成本,并避免污染,未來發展方向主要針對一些大型儲能裝置,例如智能電網、電動車等,逐步實現對傳統的鉛酸電池和鎘鎳電池的取代。”
溫州大學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肖遙表示,目前研究院已具備良好的科研實驗條件,重點實驗室各成員分別對鈉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電解液等方向進行全方位布局,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團隊成員共承擔相關的科研項目6個,發表論文30余篇,專利20余項,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如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開大學、上海大學、韓國高麗大學等有密切的合作關系。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