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23%,這是華友鈷業(603799.SH)今年前三季報凈利潤的同比增幅,在A股上市公司中位居第三位。這主要受2016年同期低基數影響,以及今年金屬鈷價格暴漲所帶來的利潤率飆升所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今年初時國內金屬鈷價格在27.5萬元/噸左右,到11月2日時上海地區金屬鈷均價已漲至44.3萬元/噸。
安泰科鎳鈷行業分析師11月2日介紹稱,“就目前價格來看,利潤率非常高,尤其是使用前期進口礦價格比較低的企業,利潤率超過100%也有可能。”
進入四季度,動力
電池原料價格集體上漲,如碳酸鋰市場報價較歷史高點18萬元近在咫尺,同時LME鎳、滬鎳價格也創下了近三年的新高。
一方面是“價”的提升,另一方面則是“量”的增長預期,新能源汽車全年預計銷量將達到70萬輛。量價齊升的背景下,四季度鋰電行業將繼續維持高景氣度。
華友逆襲
同樣是受益于動力電池,華友鈷業、吉恩鎳業命運卻各不相同。
數據顯示,1-9月,華友鈷業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0.98億元,而上年同期凈利潤僅有1117.6萬元。
鈷行業“逆襲”的背后,關鍵在于動力電池產量結構的變化。
數據顯示,2017年Q3磷酸鐵鋰電池總裝機量約4.39GWh,占比49%,較去年同期下降22%,而三元材料裝機總量則為4.03GWh占比45%,同比增長19%。
三元電池產量的增加,對鎳鹽、鈷鹽需求相應提升。在這樣的預期之下,國內鈷價一路攀升,并帶動相關公司業績上漲。
相比之下,鎳價的連續上漲則顯得為時已晚,相關上市公司已倒在了黎明來臨之前。
*ST吉恩(600432.SH)因連年虧損,已于今年5月被暫停上市,而*ST華澤(000693.SZ)則陷入了內斗。
實際上,由于所處產業鏈環節不同,鋰電行業盈利能力也在分化。
以六氟磷酸鋰為例,2017年3月價格為35萬元/噸,至今年9月份時已經下跌至15萬元。電解液生產商多氟多(002407.SZ),前三季度利潤相應出現了45%的下滑。
“電解液的毛利率都在下滑,與上游相比,這類企業沒有資源優勢,當新增產能陸續投產后,競爭力隨之下降”,西部一位鋰電上市公司人士11月2日介紹稱。
他還表示,電池組裝企業毛利率也并不算很高,處于“兩頭壓”的狀態,一方面要面對上游原料價格的不斷上漲,另一方面還要保持價格優勢,“產品漲幅太大,下游汽車企業就不采購了。”
鎳價救贖
中汽協數據顯示,1-9月,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為39.8萬輛,同比上漲37.7%。“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增速基本符合中汽協年初的預期,四季度是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旺季,所以今年7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應該能夠完成。”中汽協秘書長助理許海東近期公開表示。
這意味著,四季度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可能達20萬輛以上,這無疑也有助于動力電池對鋰、鈷、鎳等原料需求的增加。
前述鋰電上市公司人士指出,一般到年底時,動力電池生產企業都會進行備貨,因為春節前半個月到一個月以內,這部分企業都會進行檢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11月2日,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多在16萬元/噸以上,部分企業報價則高達17.8萬元/噸,其歷史高點為18萬元/噸。
“實際成交價會低一些,但是目前市場供應確實比較緊張,比如現在要貨,少點的話可以擠一擠,由于當作散單來賣,所以報價會比較高。”上述鋰電上市公司人士告訴記者。
鎳價,則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帶動下,迎來了救贖。
“近期召開的LME年會上,托克首席經濟學家預計,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對硫酸鎳的需求將增加50%至300萬噸,這刺激了鎳價的上漲。”有色金屬行業專家景川11月2日介紹稱。
于是,LME鎳從10月30日的11650美元/噸,迅速上漲至11月1日的13030美元/噸,并帶動滬鎳價格走高。
“今年有色金屬大漲,而鎳價卻相對穩定,這引起了資金的關注,而電解鎳企業原本處于虧損狀態,本身也在等待漲價的契機。”景川表示,鎳和硫酸鎳又不一樣,將今年三元電池消費的硫酸鎳折算成金屬鎳只有4.6萬噸,影響有限。
前述安泰科人士也指出,雖然高鎳電池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需要下游電池廠具備相應的技術與之對接,比如高鎳811電池國內產量還十分有限。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