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造車隊伍再添新軍。9月26日,猛獅科技(002684,SZ)公告稱,擬以自有資金1億元設立上海猛獅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猛獅),占注冊資本的100%,主要負責開展新能源汽車的整車技術開發及試制、零部件產品研發及銷售等業務。
猛獅科技方面表示,上海猛獅成立后,將充分整合公司新能源汽車事業部下屬各子公司的業務團隊、生產條件、技術積累等現有資源,申請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資質,進而降低公司整車生產、銷售成本,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但公司也同時坦言,上海猛獅研發生產短期所需資金較多,預計將給公司帶來一定的資金壓力。如果資金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將會影響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資質的申報。
前景尚有諸多不確定性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猛獅科技營業收入達15.50億元,同比增加176.07%,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722萬元,同比增加266.41%。
猛獅科技的主要產品是摩托車啟動用
電池,包括各類蓄
電池、鋰電池等。不過,“新能源車輛業務”(含整車生產制造)也是猛獅科技的業務板塊之一。據公司2017年半年報顯示,今年4月,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生產的新能源概念車已展出。此外,整車制造與銷售板塊主要由臺州臺鷹完成,而臺州臺鷹聯手東風裕隆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的車型“裕路”已入選工信部《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
對于猛獅科技本次加碼造車,欲申請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資質,一些業內人士則有自己的觀點。比如,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直言“個人感覺有難度”,而邁哲華合伙人郭凱則認為,技術門檻只是一個方面,建立品牌是更為艱巨的任務。而一位曾擔任某大型車企高管人士則表示,沒有經驗的團隊要造出體驗好的產品并不容易。
猛獅科技方面也坦言,新能源汽車產業人才需求量較大,團隊建設所需投入也很大,而且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磨合,能否在較短時間內組成一支有競爭力的經營管理團隊存在不確定性。
新能源車“準生證”審批趨嚴
從2016年3月至今,前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已有15家新建純電動乘用車建設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既有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等老牌車企,也有前途汽車、國能新能源等新生代企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業內采訪獲悉,此前國家希望新能源產業能彎道超車,門檻設定并不高,這也使得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的車企良莠不齊,市場對此充滿擔憂。因此,今年5月以來,國家發改委發放“準生證”的速度明顯放緩。為了防止新能源汽車投資過熱,同時進一步規范市場,今年7月工信部正式更新《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大幅提高了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準入門檻。
郭凱認為,目前行業和監管層都反映了一種矛盾的心態,既希望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又擔心過熱會損害行業的發展,未來應該仍是采取比較謹慎的態度。從目前情況來判斷,市場上很多較早切入造車、有實力的企業都尚未解決牌照問題。
前述原車企高管人士告訴記者,從審批流程上看,企業想要正式獲得新建純電動乘用車資質需要分多步,先要進行資格確認、材料準備,待材料準備完善后,即向地方發改委提交申請,通過地方審核之后再由地方發改委上報國家發改委,最后國家發改委對項目組織專家進行評估。“通過國家發改委的審批,拿到新能源乘用車的生產資質,并不是意味著該項目就可以進行生產了,還需要通過工信部的公告管理,才能正式生產銷售。現階段,政府仍將從技術標準和合資合作角度提高準入門檻,預防市場過熱。”他認為。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