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一大早,我們便來到了位于北京海淀區的金隅嘉華大廈,這個地方是北京有名的辦公區,我們趕到時正值上班高峰期,人們絡繹不絕的從北京的各個角落匯聚于此。
近期因收購鈷礦引起外界質疑的合縱科技便在此處辦公。我們來的這里的目的也正是為了向合縱科技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解答市場對于公司這一舉動的疑問。
我們在合縱科技董事長劉澤剛辦公司架設拍攝設備時,他就在旁邊一直埋頭工作,從表情便可以看出來他最近有些心事重重。
設備調試妥當,我便上前跟他做訪前交流,本以為他會很嚴肅,但一開口,卻發現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董事長。做了簡單的交流后,我們便開始正式采訪。下面,我們將采訪內容做了詳細梳理,在此呈現給大家。
回應質疑:“我是傾盡全力的去做這件事,投資近17億元不可能只是做一個概念。”“未來含鈷產品一定是一個主流路線。”
今年2月,特斯拉表示將自主研發新
電池,這種新
電池的含鈷量可能為零。5月11日,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向外界表示公司正在研發無鈷電池。5月18日,長城汽車旗下電池公司蜂巢能源舉辦了無鈷電池的線上發布會,宣布已經研發出無鈷電池材料。
在這樣的一個市場環境中,合縱卻在收購鈷礦,逆風而行,必然引起內心敏感的市場參與者的質疑。面對質疑,劉澤剛坦然的講出了收購鈷礦的經歷與自己的看法。
劉澤剛:現在外界一直對我們收購鈷礦還存疑,有人說是不是在做虛假概念,其實我們對茂聯投資加上受讓原來的股東的款項,將近17個億。合縱目前體量還并不是很大的情況下,從融資各方面加起來投了17個億,我想沒有人花17個億去做這個概念,。甚至有人說大股東想借這個機會掏空上市公司,然后去投資,我想也沒有道理去掏空上市公司,因為我們就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
當時看中這個資源是有幾個方面:第一個,這個礦,我自己親自到那去了,我帶著一個團隊到那去考察、去檢測,在中礦資源給我們出檢測報告之前,我們自己做了個檢測,我自己帶了一個團隊帶了工程師到那干了差不多20天,取樣,然后把樣品拿到國內來,按照茂聯的技術路線,我們整個走了一遍,驗證礦的含量,驗證礦的整個體量、產量、以及提取率等。只是后面,外界有很多質疑,所以我們花了幾百萬,請中礦資源又給我們做了一個勘測。
第二個,這個礦有個好處,因為它是一個尾礦,所以說它不像原生礦,我們說有多少萬噸,但實際可能會比這更多,可能會比這更少。大家從衛星地圖上就可以看得見那座黑山堆在地表,可以準確測量,就在贊比亞基特韋市。因為是尾礦,所以不存在選礦、采礦的過程,只存在一個冶煉過程,所以說目前我們正在建冶煉廠,我們這個冶煉廠建在中贊工業園區,離礦只有20多公里。
還有一點,我們當時選擇茂聯,這個礦它是一個尾礦,那么是經過原來煉銅提煉過的,那么反過來講外界一直也在懷疑說,尾礦煉化的時候,茂聯技術是不是成熟的,我們當時驗證了它的技術。茂聯現在做鈷的提取,有兩個技術路線,一條路線是用原生的銅鈷礦來提取鈷,現在在天津就在干,另外一條技術路線是用銅鈷合金、鎳鈷合金提煉鈷,就是在那些煉銅廠做最后一道工序時,把鈷富集一下,變成銅鈷合金,或者鎳鈷合金,交給茂聯來煉化,那么其實銅鈷合金、鎳鈷合金和尾礦的性質就非常相似了,提煉技術是不是成熟,外界一直有存疑。茂聯這么多年干的就是這個活,現在全世界用合金產品提取鈷,90%的東西都是茂聯干的,所以它這個技術是成熟的。
收購茂聯之前,我們把國內這一塊的企業基本上都看了一遍,選擇茂聯,是因為它除了擁有冶煉生產線外,還有一個核心的東西——鈷礦資源,這是我們當時落子到茂聯的一個很重要的考慮。
其實市場上一直在嘗試做無鈷電池和少鈷電池的技術路線。因為鈷作為一種稀有金屬,很多的廠商沒有掌控,那么如何繞開這個難題?大家就覺得應該去做這個無鈷電池。所以,我覺得大家走這條路線一點都不奇怪。
“但未來,無鈷電池從有技術到產業化,要花費有相當長的一個時間,比如說鋰電池,從90年代初索尼推出到現在為止已經30年,這幾年大家才看到鋰電池因為大規模的產業化,成本快速下降。另外,未來可能是多種技術路線并存的局面,比如說除了無鈷電池,還有氫能源電池,磷酸鐵電池,高鎳低鈷電池,其實大家都在研究。從降低成本角度來講,其實含鈷的這些技術路線,也在不斷降低成本,這個實際上是大家一直都在追求的,即使說無鈷的產品做出來了,我認為未來有鈷的產品一定依然是一個主流路線。”據劉澤剛判斷無鈷技術即使推出來了,到成熟的規;瘧靡驳弥辽5年左右時間。
“而且鈷產品不僅僅是用到電池領域,其實在高溫合金、航空,軍工等領域各方面有很多業務,目前在鈷產品有超過50%用在電池方面,還有40%多實際上是電池之外的產品,所以就說我們收購鈷,也不僅僅只是應用到電池領域當中,只是我們的主要方向是圍繞電池產業在布局。”
“就像前兩年,大家都不看好磷酸鐵,覺得三元鋰電就是未來,我們去年3月份啟動磷酸鐵產線建設的時候,外界也有很多質疑,大家覺得現在都是在去鈷、三元路線上,你還在建設磷酸鐵產線,但當補貼政策一退,風向就變了。”
“我們做產業的人,一定還是要長遠來看,不能像股票一樣3個月一起落。我們自己還是堅定看好鈷、磷酸鐵是長遠的路線,一定會是作為一個主流路線來存在,所以說不管其他什么出來,我們還是堅定的走這條,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關注無鈷的技術路線以及它的產品的成熟,我們在保持關注。”
收購鈷礦:抓住最佳時機,完善產業鏈,打造核心競爭力
劉澤剛:合縱科技介入鋰電池領域,第一步是收購了湖南雅城,之后我們在考慮,未來公司在這個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兒?
“經過調研,我們對市場產生了幾點認識:第一,在這個行業,未來每一個細分領域只有前5家企業能夠活下來,可能前3家活得好一點,后2家可以維持公司生存。那么,我們如何成為行業的前5名呢?那就是我們要布局整個產業鏈,所以收購湖南雅城后,緊接著我們就參股控制了行業上游企業天津茂聯,它在天津擁有一個大的冶煉工廠,主要做硫酸鈷、硫酸鎳、氯化鈷產品,同時在贊比亞有一個12萬噸的鈷礦資源。這樣以來,我們便打造了鋰電正極材料行業從資源到冶煉再到前驅體產品布局,形成了合縱產業鏈的一體化戰略。第二,為什么選擇這時候收購鈷礦?因為現在是一個好時機,鈷資源處在行業的周期底部,價格處在最低的一個時間節點上,這對我們收購成本的控制是一個比較好的時機。此外,收購鈷礦對于提升湖南雅城的利潤會帶來很大幫助”。
為了活下來,必須在行業內成為前5名,布局整個產業鏈,使得我們有了核心競爭力和護城河。而在此時鈷礦價格最低,企業可以控制收購成本,同時還能提升位于產業鏈下游的湖南雅城的利潤。這樣說來,無論是出于主動或是被動,合縱科技在此時將鈷礦收入囊中,確實是最佳時機。但這個最佳時機卻與行業風向發生了激烈碰撞。
完成布局:產能做到行業前五、綁定一批最優質客戶、控制成本
2019年,合縱科技鋰電材料領域的主要產品四氧化三鈷與磷酸鐵,產銷都呈現大幅增長的態勢,業務發展迅速。
劉澤剛:從業績增長方面,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結果,其實在背后這一現象與我們的戰略布局是有一定關系的,我一直感覺鋰電這個領域和電力行業有點不一樣,電力行業像合縱科技這樣做電力設備的可能有500家左右,但是在鋰電材料這一領域,我感覺到未來每個細分領域只能活5家。那么茂聯、雅城要想活下來,憑什么?所以在這方面我們做了幾點布局:
第一,去年12月,雅城新增的磷酸鐵2萬噸產線已經投產,目前老產能加新產能已經達到了3萬噸的水平,去年行業內磷酸鐵的產能大概不超過10萬噸,從我掌握的情況看,我們3萬噸的產能在行業內應該是第1名。另外,茂聯的鈷系列產品的產能是按照8000金噸布局,去年全世界產能在11萬噸左右,我們的產能全世界占比大概是到7個點左右,大概也在行業前5名;茂聯鎳產能是15000金噸,這也是在行業前5名。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首先照著前5名來布局,包括我們參股茂聯。
第二,這個行業中上下游優質企業在進行互相綁定,我們看到汽車廠商在綁定電池廠商,電池廠商在綁定鋰電材料廠商,大家甚至在往上游的資源領域布局。我們也綁定了一批最優質的客戶,我們目前鈷系列的客戶有廈門鎢業、韓國三星、優美科,北大先行(對應寧德時代)。磷酸鐵系列產品客戶,包括北大先行、比亞迪、國軒高科、中航鑫諾,這些都是行業內最優質的一些客戶,他們能夠活下來,那意味著我們就能活下來。去年年底,我們跟貝特瑞簽訂了供應磷酸鐵前驅體的協議,今年大概是不到1萬噸,明年是2萬噸,貝特瑞下游對應的是比亞迪;與北大先行青海公司簽訂了前驅體供應協議,今年1萬噸,明年超過2萬噸。其實他們也在尋找上游資源,保證他們的供應,所以這個體系就形成了一個上下游互相綁定。
第三,如何控制成本,我們現在從上游資源到冶煉到產品在做布局。比如說資源,大家都知道,鈷資源這幾年價格波動很大,從每磅40多美金跌到去年的十二三美金。我們作為廠商如何把控好成本,掌控資源是最好的方式。在產業鏈上,我們同一個產業鏈,不同的環節做不同的產品,比如說茂聯做氯化鈷、硫酸鈷,目前的狀態是提供給下游的廠商。如果說我們自己接著做前驅體,其實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另外,技術進步會讓成本有很大的下降空間,我們在這一方面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我們的目標就是成為電池材料方面的第一集團軍,目前來講,我認為雅城是在行業前列的,茂聯鈷鎳也處于行業前端。
發展戰略:圍繞100億戰略,堅持做好電力板塊根據地,大力發展鋰電板塊
劉澤剛:圍繞100億的戰略,這個局我們一直在布,電力板塊我們已經打造了從設計到工程到設備制造到運維的完整產業鏈,工程方面的資質,我們已經全有了,設計方面,我們并購了一家電力設計院,制造本身就是我們的一個核心。鋰電板塊,我們依托茂聯加雅城,布局了從資源到冶煉到前驅體產品的完整產業鏈條。但坦率來講,這兩年我們也受到了一些行業、政策變化的影響,以至于我們的戰略沒有能夠按照原來的計劃時間去完成到位。100億戰略的實現要晚個差不多兩到三年時間。但是我們還是堅定地往這方面走沒有變。
電力板塊是合縱的根據地,我們未來一定要堅持打造好根據地。這一塊,我們一直在做產業鏈布局,我們圍繞如何滿足客戶需求,布局了從設計到工程到設備制造再到運維的一個路線。
合縱主要的客戶是電網公司,公司給它們提供設備以及設備服務就夠了,因為它的設計、工程各方面有一個自我服務的強大體系。但是社會上的很多客戶,比如一個醫院要建一個電力工程,它沒有一個強大的自我服務隊伍。如果有一家廠商能夠從設計到設備,到工程,把服務都做好,對于他們來講是很愿意的。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打造這樣一個服務體系。
我們是在大力拓展電網體系之外的客戶,目前我們電力板塊電網體系外的客戶業務的占比越來越高了,原來我們電網體系外業務占比不到20%,去年已經增加到了50%左右。這也提升了合縱不同領域的競爭力。
我們之前的計劃實際上是到目前這個時間階段,應該是茂聯整體裝入上市公司,但這兩年受到外部的影響,我們沒有達到原來如期的目標,所以說,我們現在變換了一下方式,調整了一下節奏,我們先收購它海外的鈷礦資源,接著我們還是要考慮到把茂聯整體放到上市公司來,這樣才能真正形成鋰電材料的完整產業鏈。因為目前,我僅僅是從礦資源到雅城的話,只是打造了3C系列的產品。
我們動力電池方面的產業鏈,實際上我是要布局到茂聯的,就是從鈷礦資源到冶煉到三元電池的前驅體。因為眼前受到疫情影響,我只好把這條路線先打通,其實我三年前就已經想好了這個路線,只是說現在做了一點調整,但整個方向依然沒有變。
采訪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結束后,劉澤剛親切的邀請我們坐下閑聊一會兒。閑聊中,他又談到了公司最近幾年的發展,因為開辟“第二戰場”,公司這幾年在鋰電材料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導致公司資金鏈比較緊張。但還好,現在公司已經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不多會兒,我們便匆匆告別了,因為劉澤剛下午還要趕往天津茂聯,或許到了那里,他的內心才會稍稍平靜,因為那里有機器的轟鳴聲與繁忙的同事們都在為了合縱朝著同一個方向而努力。
期待下一次見面時,劉澤剛臉上滿是笑容。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