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無人駕駛和燃料
電池汽車代表著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個領域有很多有理想、有抱負的企業,但把事情干成還要看創始人及其團隊。”吳鳴霄說。
就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期間,汽車產業,尤其是新興領域成為關注熱點。在外界爭相解讀的過程中,《中國汽車報》記者也在機緣巧合下采訪到了一向行事低調的上海國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吳鳴霄。這位因多年的非凡投資經歷鑄就傳奇的投資人,被外界稱為“資本大鱷”、“中國巴菲特”和“中國索羅斯”。而在吳鳴霄的投資寶典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重點,這其中就包括電動汽車、無人駕駛和燃料電池汽車。
電動汽車不成熟資本才有進入必要
巴菲特投資的比亞迪屬于傳統汽車企業,而“中國巴菲特”吳鳴霄更關注造車新勢力。
近年來,國內涌現出一大批造車新軍,蔚來汽車、威馬汽車、小鵬汽車等在資本的推動下應運而生,并且顯現出與傳統汽車不一樣的“玩”法,讓人耳目一新。
汽車產業集資本和技術于一身,因為這兩大壁壘,多年來,各路資本鮮少進入汽車領域。1956年1月26日,福特汽車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之后,幾十年時間再無汽車股票掛牌。而今再也不是之前的情形,越來越多的車企關注資本市場,越來越多的資本也將目光投向了汽車產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和無人駕駛汽車領域。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商機,資本總是跟著商機走。電動汽車使用成本低,維護成本更是傳統汽車無法比擬的,對消費者來說,這些好處看得見摸得著,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盡管目前電動汽車有成本較高、電池技術存瓶頸等問題,但隨著技術發展,這些都能被解決。如果沒有難題,就說明電動汽車市場已經很成熟,各路資本也就沒有大規模進入的必要了。”吳鳴霄說。
為了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我國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措施,并且積極接納新造車企業,讓他們成為我國汽車市場的“鯰魚”,以加快電動汽車的發展步伐。也因此,短時間內15家企業獲得純電動汽車生產資質。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還有幾十家企業在積蓄力量,等待資質的大門向他們敞開。
總體來看,大多數造車新勢力帶有互聯網基因,與傳統汽車人不同的是,他們不因循守舊,敢想敢干。在新理念的指導下,造車新勢力分別選擇了代工模式和自建生產基地兩條路線。而對于投資者來說,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哪種更可靠?
吳鳴霄更看好自建生產基地的新創企業。“造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產資質并不容易拿到。為了讓概念車盡快落地,有些造車新勢力選擇代工生產模式。但代工生產模式存在法律、法規缺失的難題,更重要的是,從產品完成度上來說代工生產模式就難以讓人滿意。自建生產線雖時間長、投入大,短期內很難實現量產,但‘欲速則不達’。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汽車企業必須自建生產線,這樣才能守住自己的競爭優勢,投資者也才有投資的信心。”吳鳴霄說。
不可回避的是,目前,無論是代工生產模式還是自建生產基地的新造車企業,無一例外都在“燒錢”。為了讓新理念盡早落地,各個新造車企業進行了一輪輪的融資。融資額巨大,“燒錢”的速度也快。何時是盡頭?能不能收回成本?不少人有諸如此類的疑問。作為投資人的吳鳴霄對此卻并不擔心。
“新造車企業的產品一般從概念開始,然后一步一步落地。對投資人來說,前期不能有盈虧的概念,所有新造車企業前期肯定都會虧損,我們看重的是市場對于其產品的反應和接受程度。新能源汽車是國家扶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重資產產業,而不是‘快消品’產業,理智的投資人會耐得住寂寞。對投資人來說,不應以短期的盈虧作為投資新興行業的標準,是否繼續投資要看市場的反應,不存在所謂的虧損底線。”吳鳴霄說。
除了整車,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也是發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動力電池。目前,我國已有200多家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大家普遍認為電池產能過剩,但優質電池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電池行業還有投資機會嗎?
吳鳴霄認為,雖然電動汽車已有100多年歷史,但相對于傳統汽車行業來說,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才剛剛起步,不存在沒有投資空間的說法,只有投資者不會投的情況。“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續駛能力的關鍵所在,各個企業都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電池技術一直在不斷發展,準確判斷未來的發展方向才是關鍵。電池企業不能單靠以前的技術,必須尋求技術突破。技術突破的方向和水平才是投資的依據。”吳鳴霄說。
在大規模補貼的幫助下,電動汽車的銷量快速增長,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79.4萬輛和77.7萬輛。然而,補貼不是長久之計,退坡時間表已經制定,2018年更是推出了補貼提前退坡政策。補貼退坡之后,我國電動汽車銷量會不會斷崖式下降?在吳鳴霄看來,只要民眾接受了新能源汽車,價格并不會成為民眾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決定性因素,斷崖式下跌不大可能出現。
燃料電池汽車屬于投資藍海
除了純電動汽車,近年來,燃料電池汽車也備受推崇。燃料電池汽車集合諸多優點于一身,其續駛里程普遍超過400公里,加氫時間與傳統汽車的加油時間幾乎一樣,解除了人們對于電動汽車的里程焦慮和充電難的顧慮,更重要的是,燃料電池可真正實現零污染,具有極好的環境親和性。
目前,在燃料電池汽車領域,日本、德國等已經走在前列,我國也在積極進行布局,并且吸引了大量投資。億華通、上汽大通、宇通汽車等已大規模開展燃料電池的研發與運用。除此之外,國內還涌現出一大批專注于電堆技術、制氫技術、儲存技術等方面的新創企業,他們以技術先進性吸引著投資人的關注。“燃料電池存在很大的投資機會,目前各家企業還沒有較為明顯的技術優勢,屬于藍海市場。”吳鳴霄說。
據了解,燃料電池根據電解質的不同,可分為堿性燃料電池(AFC)、磷酸型燃料電池(PAFC)、熔融碳酸鹽型燃料電池(MCFC)、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和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等幾種。無論哪條技術路線目前均囿于成本和技術難題,還沒有完全成熟的產品投放市場。
另外,燃料電池高昂的價格對市場推廣也造車了巨大的阻礙作用。燃料電池的核心系統是電堆,其成本能占到整個燃料電池的60%左右。而氫氣極易燃燒爆炸,對安全技術的要求較高。為了儲存氫氣,有些企業采用鋁合金和碳纖維制造儲氫罐,比一般氫氣瓶成本高很多。
“成本和技術制約使得燃料電池汽車還沒有完全成熟的產品呈現,大多數技術還處于研發階段,產品不能規模化投放到市場上。大家都在賽跑,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從目前的情況看,燃料電池的功率特性較好,在工業中使用燃料電池最適宜。不過,在政策的扶持下,民用車也可以更好地與之適配。目前,歐美注重發展燃料電池乘用車,我國燃料電池首先應用在商用車上,事實上,大家都在尋求各自的發展規律,投資者也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尋找投資機會。”吳鳴霄說。
自動駕駛“混沌”階段是投資最佳時期
近年來,自動駕駛汽車上路測試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蘋果、百度、特斯拉等企業均在搶占自動駕駛的技術高點,但大家似乎陷入了自動駕駛的誤區,以為自動駕駛只是讓人們脫離方向盤,其實自動駕駛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可分為三個方向,一是智能系統;二是智能服務;三是智能設備。
自動駕駛是一個復雜的技術系統集成,硬件和軟件分別發揮重要作用。在硬件中,雷達、傳感器占據重要地位;在軟件中,算法起著重要作用,算法的完善需要運用大數據技術。無論硬件還是軟件,都有巨大的投資機會。蘋果、百度、谷歌等非傳統汽車企業正是看中了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前景,投入巨資搶占制高點,為將來取得市場先機打下基礎。除此之外,滴滴、Uber似乎更關注智能服務。
“滴滴、Uber已是非常著名的出行服務企業,正在朝著智能服務邁進,大數據運算切中人們的需求‘痛點’,這是大家愿意使用滴滴、Uber的關鍵所在。”吳鳴霄說,“在自動駕駛領域,更多的新創企業在從事自動駕駛的產品研發工作,傳感器、雷達是他們研發的重點。每輛自動駕駛汽車需要安裝大量的傳感器,以接收不同的信號,雷達技術的先進性決定了產品捕捉目標的能力高低。在‘混沌’階段,投資機會非常大,投資人的選擇余地比較大。”
不過,自動駕駛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負面事件。比如前不久發生的Uber自動駕駛汽車撞人致死事故;自動駕駛汽車雷達發射的電磁波對人體健康是否有影響也一直有爭議。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動駕駛的可靠性。
對此,吳鳴霄認為:“技術發展一直在幫助人類提高生活品質,在技術的研發過程中,有一些擔心屬于正常現象。隨著技術進步,相信這些問題都能夠被解決。”
對于汽車新興產業的發展,吳鳴霄認為:“大方向都沒有問題,各個企業和機構也都在努力。不過,能否把事情干成,創始人和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非常重要。投資主要是投人。”
五問投資人
長期于市場競爭中歷練的投資人,對市場動向、行業發展趨勢是極為敏感的。日前,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一些熱點領域,上海國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吳鳴霄給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
問:投資人與被投資者的關系如何處理?
答:投資者和被投資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相互協助的,投資者在風險把控、人員管理上有一定的經驗,而被投資企業在經營上最了解自己和市場。兩者應做好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并給予對方協助,不要越界干預是良好合作的關鍵。
問:目前電池領域的發展有三種現象比較典型:成立國家開發平臺、寧德時代與其他企業合資、沃特瑪領頭組建企業聯盟抱團發展,三種模式未來的競爭力如何?
答:寧德時代以高達840億元的估值,成為動力電池界的一匹黑馬;沃特瑪組建新能源發展聯盟,通過縱向聯盟上千家中小規模企業的形式抱團發展。國家開發平臺與寧德時代的合資企業屬于巨頭級別的,資源、人員、資金都不缺;沃特瑪的聯盟則是碎片化的,是在整合資源,以外部聚集的效應吸引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這是中小企業發展的一種新思路。
問:輪轂電機在電動汽車的發展中前景如何?
答:目前國內90%的電動汽車企業采取中央電機驅動的路線,這個技術是從傳統汽車轉變過來的,絕大部分電動汽車的底盤還是傳統汽車的底盤,沒有按照純電動汽車的特點來開發。輪轂電機與中央電機相比可以為電動汽車延長15%的續駛里程,但還有一些技術難題,將來的前景還比較理想。
問:國內BMS的投資機會如何?
答:在國外,技術領先的BMS(電池管理系統)企業相對較少,行業集中度高,技術優勢明顯。我國目前涉及BMS的企業有近百家,市場競爭激烈。從企業分布來看,BMS企業主要分布在廣東及長三角地區,占比約60%。從技術上看,企業兩極分化嚴重,大多數BMS企業處于同質化競爭階段,徘徊在中低端市場。未來核心技術占優勢的第三方BMS企業將會逐漸占據較多的市場份額,可能會出現寡頭壟斷現象,投資龍頭企業會比較好。
問:分時租賃的投資機會如何?
答:應參考國內的共享單車。分時租賃市場同共享單車一樣,也屬于寡頭壟斷市場,在市場成熟后只有少部分企業能夠成功,能不能提供優質穩定的服務是決定企業成功的關鍵。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