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市場的快速增長,鋰
電池行業需求進一步擴大,帶動鋰
電池正負極材料需求的爆發式增長。貝特瑞董事長賀雪琴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負極市場整體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貝特瑞正不斷加大新材料研發投入、擴大產能,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形成彈性、有競爭力的供應鏈網絡,并加強全球化布局。”
市場供不應求
中國證券報:目前上游原材料供給及價格情況如何?
賀雪琴:2021年以來,上游原材料供應比較緊張,但2022年二季度以來,供應緊張問題已得到部分緩解。價格方面,對比2021年年初,原材料價格漲幅很大,部分原材料價格漲幅已超過100%,預計價格會在三季度有所回落。原材料造成的成本上漲短期內會對公司的毛利有一些影響,但公司正在采取積極措施應對,充分發揮公司的競爭能力和供應鏈的韌性,很快會消除這些影響。
中國證券報:近期下游需求情況如何?公司如何規劃未來產能?
賀雪琴:從客戶反饋給我們的情況來看,需求是非常旺盛的。目前負極市場整體供應還是偏緊張,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基于現在火熱的市場需求,我們已經啟動深圳、天津、江蘇、惠州等生產基地產線擴建項目,也在山東陽信、山西長治、云南大理、四川宜賓、四川蘆山等地布局石墨化及一體化項目。目前所有項目已陸續開工建設,產能正在逐步釋放,現在負極產能達到26.3萬噸。正極材料方面,我們與下游客戶一起合資成立的常州工廠也在建設中。
加大研發投入
中國證券報:鋰電賽道競爭日益激烈,與同行相比,貝特瑞的競爭優勢有哪些?
賀雪琴:第一,貝特瑞22年來堅持為實現客戶需求,專注鋰離子電池材料產品創新和品質提升。貝特瑞一直定位于自己是一家科技創新主導的企業,十多年持續投入巨資進行研發,持續構建領先行業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第二,貝特瑞重視人才、善用人才、激勵人才,一直注重高端人才的引入與發展空間,為客戶創造價值導向的工作文化,為組織源源不斷地輸入活力與競爭力。第三,供應鏈管理高效,從采購到交付,端到端地進行全流程閉環管理,嚴格把控產品質量。
中國證券報:硅基負極材料的優勢是什么?硅基負極材料大規模替代石墨負極材料的阻礙在哪里?
賀雪琴:硅基負極材料具有比傳統石墨負極材料更高的容量和使用壽命,突破了傳統負極材料的天花板,被視為負極材料的未來方向,具有廣闊的發展應用前景。目前,貝特瑞擁有硅碳和硅氧兩大系列產品,容量高、膨脹低、循環壽命優異,已批量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電動工具及消費類電子等終端產品,獲得國內外主流電池廠商、車企的廣泛認可。
當前硅基負極材料市占率快速提升的阻礙與技術和成本兩大因素相關。技術方面,硅基負極材料目前只是應用于1865、2170、4680等圓柱電池,軟包電池、方形鋁殼電池等方面還未大批量使用,硅基負極材料在應用場景上還有一定的挑剔性;成本方面,由于硅材料是一種新型材料,存在一定的技術溢價。
即使如此,硅基材料是滿足高能量密度長續航領域必須要用到的新型負極材料。隨著高能量密度方面的需求提升,下游市場的硅基負極材料需求正在快速上漲,預計到2025年硅基負極材料市場規模將超過百億元。
中國證券報:貝特瑞新型負極材料的研發和技術儲備情況如何?
賀雪琴:貝特瑞作為負極材料的龍頭企業,在材料創新上做了非常多的工作。除了上面介紹的石墨負極、硅基負極,我們也在鋰電或鈉電用硬碳、微晶石墨、金屬鋰以及新型石墨化技術等方面布局研發。同時,我們成立了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現在研發團隊的人數達到了700多人。
發力硅基負極業務
中國證券報:如何看待負極材料、正極材料未來的發展趨勢?
賀雪琴:從能源系統的角度看,實現碳中和要求能源系統從以化石能源為主導轉變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預計到2025年,全球負極材料需求量有望突破200萬噸,形成近千億市場規模。
短期來看,石墨負極材料仍是技術主流,但石墨材料的理論容量非常有限,目前已接近其理論容量。長遠來看,硅基材料是當前研發以及未來市場發展的重點。特斯拉4680大圓柱電池量產在即,將帶動硅負極材料需求量大幅度提升,加上新的電池極片技術以及硅負極材料技術的革新,消費類電池中硅負極材料的滲透率也逐步提升,市場空間巨大。預計2025年硅基負極材料需求量將大幅度增加,貝特瑞將進一步鞏固硅基負極材料的優勢,進行技術和工藝的開發創新,提升產品性能、降低成本。
隨著高端車型的上市,三元正極材料的需求將會大幅增加,貝特瑞在高鎳方面具有比較明顯的技術積累和優勢。持續看好三元材料的未來,將發揮貝特瑞在高鎳三元材料上的技術和品質優勢、優質客戶資源優勢,進一步完善公司三元材料的供應鏈體系,提升產品競爭力。
中國證券報:貝特瑞將如何抓住機遇做大做強?
賀雪琴:“創新引領新能源產業進步,構建美好綠色世界”是貝特瑞的愿景與使命,成為綠色能源的建設者和推動者,在全球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大趨勢下,我們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能夠做到高質量發展,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的戰略方向包括: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形成彈性、有競爭力的供應鏈網絡;全球化布局,形成國內、海外兩個市場互補、兩個供應鏈網絡互補的格局;研發上布局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等新的電池材料體系。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