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出現了較為頻繁的
電動車自燃并被曝光的案例,使得動力
電池的安全性再次成為焦點。與此同時,全球化競爭的態勢已經開始顯現,2020將是大變之年,動力
電池市場的發力點將會在哪裡?輝能科技業務處總監鄭博倫表示,在固態電池發展必經的三階段來看,輝能科技體系已進入到量產規劃,競爭者中最接近的是豐田預計在2022年進入小試線。同時,輝能2021進入1GWH的大量生產,輝能比豐田領先大約4年的時間,展現固態電池的量產時間加速提前。
以下為嘉賓精彩實錄,未經本人審閱,有刪改。
各位嘉賓好,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固態電池的量產時間加速提前。在進入演講主題前,先與各位介紹輝能科技的沿革。
輝能科技成立于2006年,公司從成立開始就專注在固態電池上,沒有做其他的東西,直到現在2019年輝能還是專注于固態電池研發以及量產做為基礎動力。在累積了14年的專注能量后,我們在將在2020,2021年實現商業化,量產化的起始點。
輝能科技依據14年累積的研發能量開始進行產業化的布局,策略上區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內地落地計畫,將輝能2017開始量產的40MWh試製線,以及2021年預計開始量產的1GWh 量產線,複製落地到內地華東區域。實行上與地方政府合資建立固態電池產業區開始進行落地,并與國營主機廠綁定電芯生產線并執行示范運營,同時銷售單電芯與授權雙極電池包于國營與民營主機廠。落地時程是2020年預計定址,2022年開始量產。
第二階段為全球佈局,區分成四大區域,包含東北亞,東南亞區域,美國與歐洲。這四個區域同樣是以區域資本投資的方式合資,進行Inlay內極層的生產以及銷售,同時也進行MAB 雙極電池包的授權生產。
這里與各位說明一下,固態電池技術發展除了在固態電解質的開發以外,MAB雙極電池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由于MAB可以大幅提升電池包成組效率,將使固態電池更快速導入商業化以及產業化的目標。
根據輝能全球產業化的布局,我們規劃出了全球固態電池產能趨勢。從2023 年7Gwh, 2024年提升到30個GWH,2025年提升到54個GWH。因此2020年是非常重要的轉捩點,在內地,亞洲,歐洲,美國各區域我們都已經陸續進行A樣的認證和開發,內地在2022將最先開始示范運營的量產準備,MAB的認證規劃也會陸續展開。
全球固態電池發展的競爭對手,區分薄膜電池,聚合物電池,厚膜氧化物電池以及厚膜硫化物電池等四大材料體系。大部分的公司量產時間點規劃都是在2025年之后,雖然豐田宣稱在2022 年進行小規模量產,但輝能已在2017 開始捲對捲式生產,2021年開始大規模量產,時程上已領先豐田4到5年時間。
量產時間為何加速提前?原因是輝能已完成了產品技術和量產技術的開發,讓固態電池的各項表現能夠商業化量產化。產品技術有六項指標,包括安全性、能量密度、成本,快充、長時間使用壽命以及使用溫度范圍。四大量產指標,包括工藝水準,全場良率,產品一致性,還有壽命展現。達到四大量產指標才能稱為具有量產能力的技術。
針對六大產品的指標,輝能科技在安全性測試經過國家汽車質檢中心檢測,其ARC的絕熱測試下有較于其它液態電池更高的熱失控拐點。另外,穿刺,過充,外部短路,加熱,熱板熱擴散等測試也能通過比國標更嚴苛的測試條件,表示我們的電池在本質安全性優異的表現。
能量密度上,由于固態電解質的密度比液態電解液高,如在使用相同的正極以及負極材料狀態,它的能量密度沒有辦法比液態電池高,但輝能在2019開發的電芯已經接近液態電芯的能量密度,同時再加上MAB 高成組效率的電池包,能量密度已超過液態電池包的水準。
所以說,將來不僅電芯的能量密度持續往上加,雙極電池包技術也可以讓電池包的能量密度大幅增加。2024年的時候輝能會進入第二代固態電池,屆時將會進入到屬于鋰金屬或全硅負極的全固態電池。
相較競爭對手豐田提出固態電池計畫,第一階段電芯能量密度只有450Wh/L,2022年生產出來的電池包成組效率為75個百分點。電池包能量密度為338Wh/L,而輝能科技在2020就可達到384wH/L,超過豐田以及Tesla Model3 的水準。
在來談到成本,新的技術以及材料要快速降低成本,其實是一個悖論,如何成本降低,輝能科技有比較好的方式,就是在固態電池上使用已量產成熟的正極負極材料,再加上雙極電包的技術,讓電池包的能量密度上具有優勢。雖然是新的技術,固態電芯加上MAB電池包成本可以在10GWH的量產規模下,與液態電池包競爭。
在快充表現上,輝能科技將固態電芯內阻大幅度下降,我們電池目前在快充能力水準超過了部分21700的電池芯。快充快放能力可支援5C同時大幅降低升溫表現。壽命在0.5C/0.5C充放下可達到1800次,80% 的循環。另外很重要的是操作溫度范圍,輝能固態電芯可以在零下20度和115度下操作而不會有安全性的問題。
最后是四大量產指標,第一,工程能力。總工2907個品質控制點,包括了機臺設備,製程和檢測。第二,平均的全線良率已達92%。第三,產品一致性已合乎也業界標準,第四,電壓偏移率非常的小。
在固態電池發展必經的三階段來看,輝能科技體系已進入到量產規劃,競爭者中最接近的是豐田預計在2022年進入小試線。而我們2021進入1GWH的大量生產,輝能比豐田領先大約4年的時間,展現固態電池的量產時間加速提前。
以上是輝能科技的報告。謝謝。(以上為輝能科技業務處總監鄭博倫在第十屆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GNEV10)上的演講實錄。)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