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級市場(筆記本、手機、MP3等)作為鋰離子電池(下稱鋰電池)最早的“東家”,為鋰電池的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智能手機大行其道,電池再一次成為了制約智能手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這與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有幾分相似。
對于電池能量密度的描述,一般有質量比能量和體積比能量兩種說法。所謂質量比能量,就是每kg電池所攜帶的能量的多少,比如動力電池市場,多是以質量比能量去描述的。所謂體積比能量,一般指電池單位體積下所承載的能量的數量。目前主流手機電池的容量在2000~3000mAH,這樣的容量的電池,其質量往往只有幾十克,所以在移動消費級市場中,更關心的是電池的比體積能量。
日前,金立發布了一款名為M5的新手機,該手機具有超長續航功能。金立認為,手機續航,是國人使用智能手機的第一痛點,也是國民痛點。雖然在這個痛點上存在著一些爭議,但是我們還來看看這款手機的電池吧。電池容量高達6020mAH,電池由兩塊3010mAH的電芯并聯組成,能量密度達到650Wh/L左右。
從1991年,索尼發布了鋰離子電池之后,至今的20多年時間里,鋰離子的從本質上并沒有什么變化。但盡管如此,也并非毫無創新,現在的鋰離子電池,無論是效率還是容量,相比之前都有很大的提高,這是如何實現的呢?
如果我們反觀近十年手機電池的發展,我覺得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鋰離子聚合物電池的興起。
傳統的鋰離子電池使用的是普通液態鋰電解質,但是在2005年以后,聚合物電解質的鋰離子電池開始嶄露頭角。相對于之前的液態鋰離子電池來說,聚合物鋰離子電池除了在電化學特性上更有優勢外,更重要的,是塑型更加靈活,能讓電池做的更薄,體積利用率更高。
第二個階段,手機電池的穩定期。
2010年以前,尤其是2007年以前,鋰離子聚合物電池的興起讓手機電池容量有了長足的提高。但是隨著技術的成熟,電池比能量提高的速度開始減緩。更重要的是,隨著電池能量的加大,安全問題開始浮現在我們眼前。很多廠家開始著眼于提高電池的安全性指標,在電池的外殼防護上下了一些功夫。雖然不能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但是在長期發展來看,還是必要的。因為能量密度增加,出現問題的損失也會越大。第一電動曾有文章說1kg動力電池等同于103gTNT,在不說TNT的心理暗示作用,我覺得從能量的角度去考慮安全性是不夠全面的,要從能量的大小和能量的密度兩方面去考量。
第三個階段,手機電池的第二次能量密度提升。
到2013年以后,手機電池開始有一次的提升了能量密度。這里面有材料的原因,電池廠家通過改善工藝,提高了材料的壓實密度,或通過其他的手段,讓電池的容量有了進步。同時,即iPHONE之后,市場上越來越多的手機電池變得不可拆卸。通過電池和手機的“一體化”,省去了原來電池的硬殼保護,提升了電池的能量密度,或者根據電池結構,開發異型電池等。除此以外,更直接的一種方法,是提高電池的電壓。普遍的,通過將電壓平臺提高0.1V左右,提高電池的能量。這與前一段比亞迪的磷酸鐵錳鋰電池有異曲同工之妙。目前,主流的手機電池能量密度保持在600Wh/L左右,有些廠家的產品會稍微高一些,比如小米手機,電池能量密度在620Wh/L以上,還是這款金立手機,能量密度達到650Wh/L。使用的哪種手段,還請對號入座。曾有報道說,當能量密度達到700Wh/L的時候,可能使電池的可充分循環壽命小于300次,爆炸的隱患大大增加。
既然提高電壓有如此多的害處,為什么大家還要這么去做呢?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以前圓珠筆和鋼筆的筆芯粗細度是一樣的,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圓珠筆書寫2萬字左右,就會出現漏油,主要原因就是筆珠的磨損壽命就在2萬字左右,當所有人都在研究耐磨材料的時候,有個叫田騰山郎的日本人,開發了一款產品,就是讓筆芯的油墨在2萬字之前用完。這與現在的手機電池的研發思路有相似之處。智能手機,已不再是當年“用到壞”傳統手機,而是像電腦一樣,用一段之后,就需要更新升級。因此可能還沒到電池出現問題的時候,手機已經淘汰了。雖然我個人認為,提高電池電壓平臺,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冒險的方式,對電池的穩定性和壽命,都有著潛在的影響。但是目前看,適當的提高一點電池的工作電壓,起碼市場對這種做法還是接受的。
和動力電池市場一樣,我們也看到了許多新的技術,比如美國發布的一篇納米電池的報道,通過電極結構的納米孔,可以在12分鐘之內將電池全部充滿;還有號稱能實現更快速充電的“鋁電池”,可在一分鐘充滿電量;美國德雷賽爾大學的科學家,使用粘土,研制了一種高導電薄膜,這種稱之為“MXene粘土”的材料,可以用于制作新一代大容量電池和超級電容器。
新的電池技術雖然是鼓舞人心的,但是任何的新技術,新材料都需要經過相當長的一個轉化過程,才能成為商業的產品,比如鋰電池,最早的鋰電池的概念要追溯到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之后液態鋰離子電池和聚合物鋰離子電池也是經歷了十幾年發展,才有了今天的狀態。但是最近幾年智能手機硬件發生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小小的手機性能,可以與一臺個人電腦相媲美,這樣電池技術有點吃不消了。所以雖然手機續航不一定是國民痛點,但起碼也是短板之一。
很多人關心動力電池和消費級電池的區別。我覺得,從電池的角度來說,是沒有本質的區別的。但是由于產品應用條件不同,所以設計的理念和思路也是不同的,從而導致我們所看到不同領域電池的產品屬性,有很大區別。在消費級電池領域,沒有五花八門的正極材料;而在動力電池領域,也很少談到關于電解質變化對性能的影響。在能量密度方面,比如我們都知道2015年2月16日,科技部發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要求了2015年底轎車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要達到200Wh/kg。作為消費級電池來講,早在2013年,其能量密度就超過200Wh/kg的水平了,這不但與優化材料和結構有關,高電壓的做法更是功不可沒。由于消費級電池一般不成組使用,即使成組,也是幾支電池之間的串并聯,與動力電池簡直是數量級的差別;“BMS”直接管理電芯;充放電電流較小;熱管理也相對容易;一般來說,消費級電池質保期也只有1年,所以這種做法是完全可以滿足消費級電池市場的需求的。但是在動力電池市場,可能就行不通了。動力電池的要求,相對要高更加綜合,既有安全性的考慮,又有成本方面的評價,同時還有性能方面的要求。雖然在特斯拉身上,似乎完成了一次消費級電池與新能源汽車的完美結合,但是車的定位和價格,和我們期望中家用級的新能源汽車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磷酸鐵鋰、鈷酸鋰、三元材料、錳酸鋰……各種正極材料沖擊能量瓶頸的同時,我想是不是應該停下來考慮一下安全和其它的問題。消費市場,動力市場,儲能市場,鋰離子電池是不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任何的電池可能都有他的適用環境。比如燃料電池,無論是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動力單元,還是作為市政供電設備來說,其電池特性上都是非常合適的,但是與現有鋰離子電池體系相比,開發小型燃料電池便攜設備可能使比較困難的。在高喊的技術突破的時候,更冷靜的考慮一下鋰離子電池的局限性。因為只有意識到這些局限性,才有可能探索新的電池體系。當然不得不承認,隨著技術的推進,將來發展具有更高能量密度,并且能滿足商業應用需求的新的電池體系,而且要求新體系所使用的材料要求環境友好,成本低廉,材料易獲得,變得越來越困難了。因此,在發展鋰離子電池的同時,我呼吁要對那些已經發現但并未充分商業化的電池體系,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資源。
(責任編輯:admin)
續航提高兩倍 韓國光科院研發新型鋰電池2017-01-13 15:26
|
新型制冷涂料可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2015-09-23 14:10
|
研發新能源和電池存儲系統 提高能源利用率2015-07-14 11:22
|
我國手機電池行業發展歷程及高容量手機電池特征分析2015-06-30 13:32
|
德勤:2015年智能手機電池續航難有大突破2015-06-02 15:35
|
手機電池救星亮相 WiFi信號轉化為電能2015-05-12 09:04
|
中國高效異質結太陽電池將量產 發電效率提高30%2015-03-02 08:37
|
iPhone 6 電池引入自動化生產線2014-04-02 13:35
|
LTE通話時間不給力 智能手機電池是硬傷2012-12-03 15:55
|
日本研發新技術可提高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轉換率2012-11-22 1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