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正在加快從鋰資源大省向鋰產業發展強省的轉變。2014年,《青海省千億元鋰電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青海省鋰電產業優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經濟優勢,在青海建設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千億元鋰電產業基地。
轉型、升級;調整、升級。“十二五”期間,全省工業經濟在市場需求低迷、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嚴峻形勢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穩中求進、提質增效的總要求,去產能、降成本、上技改、補鏈條、強管理、強創新、保持了全省工業經濟的平穩增長。2015年,更是多措并舉,成為名副期實的“轉型”年。十大特色優勢產業中,新能源、新材料、輕工紡織業投資占比提高近10個百分點,高耗能項目投資下降近30%。企業技術進步、落后產能淘汰和能耗物耗控制等取得較好成績,發展質量明顯提升。
做足結構的“加減乘除”
2015年,是新世紀以來,我省工業面臨困難最大、企業生產極為困難的一年。
2015年,同樣也是青海省繼續優化投資結構、加快轉型發展的一年。
困難重重中,青海工業經濟卻逆勢昂揚,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發展篇章。
在這篇大文章中,青海省委、省政府做足“加減乘除”法,在全年工業經濟中,指方向、給政策、幫企業、促技改,一系列的舉措、做法,讓走在行業前列的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企業繼續增強了信心,讓傳統產業迫切了升級改造的腳步。
2014年8月,省委書記駱惠寧在省委十二屆六次全體會議上指出:“必須把調結構作為新常態,狠抓工業技術進步,全面提升服務業水平,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進入2015年,全省工業經濟不折不扣地落實省委省政府“氣字頭、鋁字頭”精準調控政策,推動鹽湖綜合利用一、二期,桂魯化工80萬噸甲醇等影響大、拉動強的生產裝置復產投運,有力支撐了工業增長,為全省工業做足了培育新增長點的“加法”。1-10月十大特色優勢產業中,新能源、新材料、輕工紡織業投資占比46%,提高近10個百分點。
針對“十二五”之前,我省電解鋁、水泥、鐵合金等行業產能過剩的實際,全省下大力氣淘汰落后產能,“十二五”以來,我們下先手棋、打先手牌,主動提高淘汰標準、擴大淘汰范圍、加快淘汰進度,提前兩年完成國家下達淘汰目標任務;圍繞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行業發展質量的目標,以行業內技術領先企業為主體,積極推進企業兼并重組,讓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的“減法”,為發展先進產能騰出空間。
做“乘法”的內容就更加寬泛,著力實施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項目,使得2014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6.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7%,通過持續推進創新發展,產業發展新動能正在加快成長;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綜合利用,以技術進步與創新為支撐,著力延伸循環經濟產業鏈條,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最大化,廢棄物排放量最小化,全面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等等,都讓青海工業經濟增長放大了倍數效應。
而通過降成本,全面實施挖潛增效;優化用地結構,完善資源配置,強化融資保障等的手段,為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則又成為全省工業做好“除法”的法寶。
縱觀全年工業經濟走勢,除了做足的“加減乘除”法,一批科技成果迅速應用到產業化生產,對調整全省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批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企業和項目,為穩定全省工業經濟增長大盤再立新功!
【回眸】上游:鹽湖提鋰——在青海鋰業有限公司、青海中信國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青海鹽湖集團藍科鋰業股份有限公司分別采用膜分離法、煅燒法、吸附法提鋰工藝的基礎上,2015年我省又引進恒信融鋰業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國內領先的離子膜技術建設年產2萬噸碳酸鋰項目。
中下游:鋰電池正極材料——泰豐先行二期5000噸磷酸鐵鋰、奧陽新能源2萬噸石墨負極材料正在試生產,泰豐先行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磷酸鐵鋰生產企業。負極材料生產方面,奧陽新能源一期1萬噸石墨負極材料生產線目前正在試生產,全省負極材料生產能力擴大至1.5萬噸。
【發展亮點】與比亞迪公司成功簽署10GWH鋰電池項目,成功引進江蘇捷力等國內知名鋰電企業,為我省千億元鋰電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青海正在加快從鋰資源大省向鋰產業發展強省的轉變。2014年,《青海省千億元鋰電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青海省鋰電產業優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經濟優勢,在青海建設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千億元鋰電產業基地。
目前,“鹽湖碳酸鋰-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儲能及動力電池-電動汽車……”一條清晰的千億元鋰產業基地發展路線圖正全景展現,青海正在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100個企業技術創新促轉型
【回眸】中電投開展技術創新44項,通過實施工藝技改,單晶電池、多晶電池轉換率,多晶電池組件功率均達到行業先進水平。亞洲硅業通過開展工藝流程優化,采用國際領先的年產24萬噸三氯氫硅中間產品的高效四氯化硅冷氫化技術、熱偶合節能高效精餾提純技術等多項行業領先工藝和設備,新增多晶硅產能7000噸,與2014年同期相比,噸電耗降低40%、噸天然氣消耗降低50%,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樂都爍華鐵合金通過實施技術改造,余熱發電項目噸鐵發電達到900千瓦·時,實現噸鐵電耗7000千瓦·時以下,排放15mg/m3,再創我省鐵合金行業能耗及排放新低。
【發展亮點】“十二五”以來,我省將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有機結合,主動提高淘汰標準、擴大淘汰范圍、加快淘汰進度。截至2015年底,全省累計淘汰鋼鐵、水泥、鐵合金、碳化硅等11個行業落后產能208.69萬噸、1845萬米、10萬標張、110萬重量箱,圓滿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二五”期間淘汰目標任務,推動了產業輕裝上陣優質增長。
2015年,我省貫徹生態保護優先要求,從強化產業轉型的技術支撐、為先進產能騰出發展空間兩方面入手,狠抓企業技術進步、落后產能淘汰和能耗物耗控制,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啟動實施100項企業技術創新項目,實現了企業提質增效,促進全省工業轉型升級。其中,紅景天苷提取及純化技術研究、亞麻籽殼仁分離技術等取得突破,取得科技成果1項、制定企業標準7項、獲得專利59項;全年淘汰落后產能21.3萬噸、110萬重量箱生產裝置。通過努力,青海噸水泥綜合能耗同比下降56.34%,平板玻璃下降32.92%,純堿下降6.43%,部分產品技術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特色裝備制造業體系向高端邁進
【回眸】2015年6月27日,經過4年多的攻堅克難,青海康泰鑄鍛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與清華大學產學研合作項目問世,世界首臺6.8萬噸具有擠壓和模鍛雙功能重型壓機試車成功,壓機擠出一根長達12.8米,直徑630毫米,壁厚110毫米的碳鋼無縫鋼管,其長度在立式擠壓鋼管系列中屬世界第一。
【發展亮點】“十二五”以來,我省緊緊抓住傳統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工業經濟總量規模迅速擴大的戰略機遇,積極推進裝備工業轉型升級。采取發展高端產業、引進外來企業、推進技術創新等舉措,加強與省內石油天然氣、鹽湖化工、有色金屬等優勢產業的互補和服務保障關系,逐步形成了以數控機床、環衛設備、專用汽車和非標設備等為核心的特色裝備制造業體系。
“十二五”前四年,全行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均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即使進入2015年,面對經濟下行等諸多壓力, 1至9月依然同比增長14.1%。
其中,超大型鍛壓設備方面已經逐步搶占國內甚至世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680MN多功能模鍛壓機機組項目擠壓噸位,是全世界第一臺大噸位、集多功能為一體的模鍛液壓裝備,為國內首臺首套應用于鍛造行業的多功能大型設備。項目建成后,產品將覆蓋軍品和民用大飛機重要鍛件、大型異型軸類件和高品質鋼管,將填補國家對大口徑火電/核電用管的生產空白,提升我國超大型鍛壓設備設計、制造及安裝能力。
石油機械廠CYJ8—3—26HY(SW)數字化抽油機試制成功并進行了批量生產,填補了我省采油設備生產無整機的空白;青海潔神5000輛專用汽車改裝項目已具備規模化生產能力,并開拓了天然氣汽車改裝業務;青海東大、恒業裝備等企業實施的5萬噸重鋼結構、非標設備加工和容器制造、干燥器和除塵設備等非標建設項目,已形成15萬噸左右的非標設備生產能力,可基本滿足省內石油化工、煤化工、鹽湖化工及環保產業等領域的市場需求。環衛設備形成了覆蓋垃圾收集、清運、處理系統的完整產業鏈;千分尺在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國際上占有一定市場份額,產量已經占到全國總產量60%以上。
光伏全產業鏈初步成型
【回眸】多晶硅行業作為我省近年來培育起來的新興戰略產業,自2008年亞洲硅業落戶東川工業園區以來,整個行業生產技術不斷取得突飛猛進,多晶硅成本已由當初的每噸300多萬元,大幅下降到30萬元以下,已初步奠定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優勢。
【發展亮點】“十二五”以來,依托資源優勢,我省光伏產業圍繞構建從光伏制造到光伏應用完整產業鏈條。尤其是2015年,在我省“以政策帶建設,以并網帶電站,以電站帶產業”政策引導下,極大地帶動和增強了全省光伏制造企業的積極性,光伏制造業投資保持持續較快增長,產業鏈條更加合理。
在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的基礎上,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江蘇中利騰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中電投西安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合肥陽光電源等國內有影響力的光伏企業,發展鑄錠、切片補鏈項目,培育逆變器、光伏玻璃、支架等配套產業,形成了從硅材料-切片-太陽電池-組件-系統集成-光伏電站完整的產業鏈及配套產業群。
目前,中電投公司生產的單晶、多晶電池平均轉換率達到19.6%、18.1%,達到行業先進水平。陽光電源(青海)公司投資建設的1GW光伏逆變器項目已建成投產,生產的輸出功率為60KW逆變器,是全球第一款效率達到99%的商用化逆變器,項目投產填補了我省光伏逆變器生產空白。
與此同時,中利光纖利用亞洲硅業多晶硅生產過程中副產的四氯化硅為原料,生產光纖預制棒及拉絲項目,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是國內首次利用多晶硅生產過程中副產的四氯化硅生產光纖預制棒,目前一期200噸光纖預制棒及拉絲項目已建成投產。此外,我省還積極發展多種太陽能發電模式,先后引進了漢能、神光新能源、聚光科技等企業,建設了400兆瓦高倍聚光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300MW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實現了我省光伏產業“以硅為主、多元發展、集中布局”的發展格局。
全省電解鋁就地加工轉化率提高到80%
【回眸】2015年,黃河再生鋁公司已與魯豐鑫恒、力同鋁業等同處于甘河園區的下游加工企業實現鋁水直供;青海金溢鋁型材、國鑫鋁業等鋁加工企業與黃河鑫業、百合鋁業等電解鋁企業達成長期供銷合作關系;青海西部水電和萬康鋁業建立原材料采購的長效合作機制,完善海東市鋁加工產業鏈條;支持慶豐鋁業30萬噸工業鋁型材一期等深加工項目建成投產。
【發展亮點】全省已形成電解鋁產能269萬噸,成為我國重要的電解鋁生產省份,電解鋁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物耗、污染物排放等技術指標處于全國先進水平。配套鋁精深加工產業鏈,電解鋁產能就地轉化率達到80%左右。支持實施了魯豐鑫恒45萬噸鋁加工,西北鋁業鋁基合金材料項目,促進了上游原材料產業與下游精深加工產業的協同發展。
全省現有電解鋁生產企業11戶,現有產能268.5萬噸,是省內傳統支柱產業。2013開始,國內電解鋁產能出現嚴重過剩,價格大幅下降,企業陸續出現虧損。為應對持續經濟下行,提高鋁行業競爭能力。省經信委迅速出臺應對措施,在省內電解鋁行業全面推廣應用“雙陰極鋼棒及高導電陰極鋼棒技術”,并對每臺電解槽改造給予2萬元財政補貼,極大地調動起了電解鋁企業技術升級改造的積極性,按我省2014年現有電解鋁產能,全省一年至少可節約用電11億度。
2016年,隨著中鋁青海分公司600KA大電流電解槽高科技示范項目的啟動,青海省將一躍成為國內電解鋁行業技術裝備最先進,經濟和節能、清潔生產效率、水平最高的產業基地。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