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驚雷,業內震動。
打雷者是一個被國內投資界稱作“野蠻人”的寶能集團,“雷”是這家曾經想把萬科控于門下的公司,如今與杭州富陽區政府簽訂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有意向投資140億,在杭州建占地3000畝、年產30萬輛汽車的新能源汽車項目。項目的主要內容包括新能源汽車生產、測試、研發、總部樓宇及電機、
電池、電控“三電”等配套核心零部件生產。
寶能及其老總姚振華之所以“一夜出名”,皆因要野蠻控股萬科。這件事情在中國投資界弄得沸沸揚揚,熱鬧了好一陣子,最后以寶能沒有如愿收場。
但是,通過這一事件,讓默默無聞的寶能和姚振華一下走入了人們的視野,成了新聞界一個“偷窺目標”。
但是,讓人能夠聯想的是,寶能此前傳言的入股奇瑞和觀致汽車的事件。
雖然,這兩件事情到現在還沒有個定論,就像是想象中的一場戀愛,其實只是一個人沖著對方拋了一個媚眼而已,但,就這一眼,也足以讓整個行業興奮上半年。
從出身上來看,寶能集團幾乎就是個投資集團,沒有半點產業優勢,特別是汽車制造的根底。如果說,這家公司憑借資金實力,入股奇瑞或者是收購了觀致,這都是可能發生的事情,但是,如今他要“擼起袖子單獨干”,并且布局的是從電池到電機和電控,就讓人不禁倒吸一口涼氣——有點“傻小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的味道。但對于汽車產業來講,有錢不一定是萬能的。特別是現如今,純
電動車是高科技行業,它的背書多了人工智能無人駕駛,這就讓更多的人玩不轉了。
首先,造車需要資質。寶能沒有。有評論認為:雖然寶能集團新能源汽車項目已經啟動,但業內非常關心其目前沒有相關造車經驗及資質,只有收購車企或與車企合作的經歷,寶能集團未來如何才能落實30萬輛新能源車的生產項目。此前曾傳聞寶能集團收購觀致汽車部分股份,若此舉實現,借助觀致汽車的研發能力和管理經驗,或將幫助寶能盡早實現造車夢。
若獲得觀致汽車的控股權,寶能集團將擁有造車資質,新能源車項目的推進更為順利,且觀致汽車在新能源車領域的技術可用來彌補寶能集團的不足,寶能集團的資金供應可解決觀致汽車現階段虧損的問題。
道理是如此,但是,如果寶能僅憑一己之力來造車,那有許多坎是邁不過去的。
其次是新能源車的核心技術。就拿電池來說,寶能是個地地道道的外行,除了“富得只剩下錢”之外,沒有半點技術優勢,當然,企業可以通過合作來解決電池問題。但是,從寶能的決心來看,是要自己開發電池、電機、電控技術。這里就有了一個疑問,在電池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一個新入局者,沒有外力支撐,靠什么玩下去。比如說,特斯拉的21700鋰電池,豐田正在要市場化的固態電池,還有硅碳負極電池等等,寶能做電池要走哪條路呢?
第三,造車新勢力有沒有取勝的可能?
有,但是路徑不是直接投資自己玩,而是像萬向一樣步步向上,先掌握電池核心技術,然后再收購整車廠或入股車廠,最后解決消費者認知。
我們看到,從2015年開始,我們國家就涌現出無數新能源車“造車新勢力”。僅上海一地就有幾十家新注冊的新能源車企,在全國則不下200家。目前打算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企業規模是已獲得資質企業的20倍左右,以此估算其背后的總產能規劃可達1200萬輛,投資則高達3000億元。
互聯網造車大軍在過去的一年里也紛紛宣布投資建廠。其中,樂視汽車宣布在浙江湖州莫干山投資200億元建立汽車產業園,總產能達到50萬輛;車和家在江蘇常州投資50億元,打造30萬輛基地;FCM也宣布投資116億元在南京建3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基地……一場轟轟烈烈的新能源造車運動正在中國大地上演。
現實是可怕的,這些造車新勢力有的通過OEM代工有了一些量產,但大多數還是處于“妄想”狀態。有投資人士認為,投資新能源汽車的有些就是編個故事“扎投資人的錢”。
對于汽車行業來講,有一個專業的分析認為,未來新能源車市場依然屬于傳統的汽車巨頭,當然,像特斯拉這樣的“尖刀型”企業,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拋開技術來講,我們看到,傳統車企像寶馬、通用、大眾、奧迪、日產、本田、豐田等,已經擁有成熟的純電動車造車技術,就拿品牌認知度來講,都有著天生的優勢。
我們看到,今年有寶馬、大眾、福特、奔馳等在中國合資新能源車企,也有特斯拉要在中國建廠。就拿單一的品牌來論,消費者是買寶馬和特斯拉呢,還是買寶能出的車呢?
答案一目了然。
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不一定死在沙灘上。有的時候,往往是后來者能夠來個“猝死”。
從技術到品牌再到消費者認知,筆者怎么樣也找不到“造車新勢力”有翻盤的可能。有些企業說,特斯拉不是也是一個造車外行干了新能源車這件事嗎?不要忘了,特斯拉是一家BMS企業,擁有全球最牛的電池管理技術。它又選擇了全球最好的電池企業合作,又有英國車企先進的底盤技術,再加上他自主研發的領先的人工智能駕駛技術,就可以使他能夠超越。
而我們呢?
“野蠻人”紛紛入局新能源車產業 除了“投資玩票兒”能帶來什么?
一地雞毛,也就是增加一點“雞血式新聞”,整個行業的亂像罷了。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