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貝特瑞在深圳發布鈉離子
電池硬炭負極材料——探鈉350及鈉電正極材料貝鈉-O3B。
貝特瑞中央研究院李子坤博士在發布會上介紹,“探鈉350”材料比容量可達350mAh/g,首次充放電效率達90%,貝鈉-O3B材料比容量可達145mAh/g,壓實密度大于3.4g/cc,將大幅提高鈉電池的容量及循環壽命,并顯著提高充電效率及極低溫性能。
據悉,搭載貝特瑞鈉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的電池電芯單體能量密度達到160Wh/kg,是鉛酸電池的4倍,超長循環3000周,是鉛酸電池的6倍,實現5分鐘極致快充,并在-40°C的極端低溫環境下,仍可以正常使用。
2022年8月,貝特瑞在全新升級的中央研究院曾展示其對標一流電芯企業,升級建設整套全新半自動化示范電芯測評生產線。該電芯測試線具備鋰電、鈉電、固態電池制備能力和干法電極制作技術,可為鈉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組合應用和電芯開發提供一站式全套解決方案。
多家企業發布鈉電最新進展
電池聯盟注意到,除了貝特瑞,日前,還有多家企業也發布了各自在鈉電領域的最新進展。
寧德時代5月15日參加2023年福建轄區上市公司投資者網上集體接待日暨上市公司治理交流時表示,鈉離子電池具備低溫性能更優、成本更低等方面優勢,公司已宣布首發奇瑞車型,并將于2023年實現產業化。隨著產品的落地應用,鈉離子電池將得到更多客戶(含國際客戶)認可。
5月9日,正力新能對外公布了正力·鈉離子電池等覆蓋陸海空全場景應用的前瞻技術和代表性產品。據悉,得益于深厚的研發實力和制造能力,正力新能已經完成鈉離子電池布局。材料層面,正力新能選擇聚陰離⼦化合物和層狀氧化物兩種正極路線,第一代功率型產品可滿足3C充電、循環壽命高達3000次。正力新能第一批高功率鈉離子電池已在海外裝車測試,電芯在20C倍率下容量保持率高達94%,-20℃低溫下具備92%的容量保持率。
長虹能源近日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2023年長虹三杰將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重點推進鈉離子體系、IFR26700圓柱鐵鋰電池、高容量電芯等核心技術儲備。鈉離子電池方面:依托蘇州研究院為載體,18650-1300高功率長壽命鈉離子電池項目研發目前處于開發階段,同時已對26700、32、46大圓柱系列的鈉離子電池做了相關研發規劃,未來鈉離子電池將成為公司業務的有效補充。
同興環保近期接受投資者調研時稱,公司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及電池產品的中試放大實驗正在穩步推進中,爭取盡快實現產品量產。
傳藝科技目前生產的鈉離子電池型號為18650、26700及方型71173204電池產品。該公司董秘回答投資者提問時提到,公司鈉離子電池項目一期產能正按計劃爬坡,進展順利。產品市場拓展情況良好,已實現訂單和銷售收入,大規模效益釋放尚待產能規模的進一步釋放。
同時,傳藝科技已向江蘇銀行等組成的聯合銀團申請不超過20億元的項目貸款,用于公司鈉離子電池項目。截至目前,牽頭銀行已審批通過,參團銀行處于正常的審批流程中。
此外,維科技術近日發布2023年度以簡易程序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預案,公司本次定增發行對象不超過35名(含35名),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3億元,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年產2GWh鈉離子電池項目。
鈉離子電池大火的原因
公開資料顯示,鈉離子電池通過鈉離子在正負極之間的嵌入、脫出實現電荷轉移,和鋰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相似。憑借高安全性、高性價比、低溫性能優異等優勢,鈉離子電池被廣泛認為是未來新能源電池的重要產品。
由于鈉分布于全球各地,完全不受資源和地域的限制,所以鈉離子電池相比鋰離子電池有非常大的資源優勢。因此,鈉離子電池產業化對我國實現碳中和、新能源產業穩定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鈉離子電池的市場空間巨大,根據浙商證券研究所對鈉離子電池總體市場規模預測,預計2025年鈉離子電池需求總量可以達到88GWh,2030年鈉離子電池需求可以達到378GWh。
近年來,我國陸續推出對鈉離子電池支持政策:2021年10月,國家工信部公布的《關于在我國大力發展鈉離子電池》提出“十四五”期間加強布局、健全產業政策、制定產業標準、統籌引領鈉離子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2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在《“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加強可再生能源前沿技術和核心技術裝備攻關,其中包括研發儲備鈉離子電池、液態金屬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鋰硫電池等高能量密度儲能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鈉離子電池的研發正領先世界。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4月4日報道,在用于純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的創新型電池開發方面,中國的存在感正在提升。統計過去10年的數據可以發現,中國有關專利的數量位居首位(占到一半以上),特別是在被視為最有可能替代鋰離子電池的鈉離子電池專利方面大幅領先日美。
據報道,中國尤其具有優勢的是與鋰離子電池相比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的鈉離子電池。鈉的資源豐富,可以減少鋰和鈷等稀有金屬的使用量。雖然容量低于鋰離子電池,但材料成本可大幅度下降。
鈉電產業化步伐加快?
隨著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欣旺達、華陽股份等越來越多的企業布局鈉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上車"和量產步伐正在加快。
4月底,有知情人士表示,寧德時代鈉離子電池將搭載于奇瑞汽車新能源品牌iCAR的首款新車,該車預計今年四季度上市。此外,寧德時代的鈉離子電池還將在奇瑞的新能源小車上量產,如QQ冰淇淋、小螞蟻等。
iCAR方面也宣布,寧德時代的鈉離子電池將首發落地奇瑞車型,雙方還將推出聯合電池品牌,覆蓋M3P、鈉離子電池等領域。
此外,還有消息稱,比亞迪的鈉離子電池也將在下半年量產上車,搭載車型為海洋生物系的海鷗。
雖然有機構預計,2023年為鈉電產業化元年,有望實現小批量出貨,2024年實現大批量量產,規模有望達到30GWh。但是,由于當前鈉離子電池還存在能量密度低,規模小等問題,鈉離子電池的應用場景有限。
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鈉離子電池應用場景或逐漸擴大。天風證券報告指出,短期來看,低速四輪車、通信備電儲能等電池門檻較低的領域有望率先應用鈉電,預計產業化落地的節點在2023年第二季度,規模放量的時間點在2023年下半年,2023年鈉電池的出貨規模有望在5-10GWh。
中長期看,預計基于目前成熟的層狀氧化物正極體系,鈉電有望于2024年上半年在低端乘用車上放量;預計2024年下半年以后鈉電有望逐步在大儲領域滲透。預計2025年鈉電的總空間有望在100GWh上下。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鈉電或將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