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劉金成最忙碌卻最充實的一年。
在他辦公室窗外,正對著一片即將建廠開發的土地。劉金成喜歡對著窗外,把自己對未來的設想介紹給每一位到訪的客人。《福布斯》雜志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400富豪排名榜,劉金成家族以71.1億人民幣排名342位。
戴著眼鏡、語氣謙和的他透著一股學者氣質。直到現在,劉金成一直參與一線研發工作,不論是技術還是經營,他一樣都不“放手”。
30年前,他還是一家國營工廠的技術人員,如今,他把一個鋰
電池企業做到全球領先。這已不是一個跟金錢有關的勵志故事,而是一個對國家工業進步和技術創新抱有強烈責任感的人,如何去實現夢想的歷程。 劉金成創業的往事,屬于專業人士做專業領域的成功范例。2001年,他創辦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專注于
電池領域。2012年,他在鋰電池領域二次創業,向動力與儲能電池發力。
初入市場
劉金成創業前還經歷了一段長久的積淀。1985年,劉金成在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畢業后,到一家國營工廠度過了5年;之后6年,他參加到了國家鎳氫電池產業化攻關項目;隨后他又在一家能源科技企業磨礪了2年。
2001年,劉金成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出來“單干”。他盯準的第一個市場就是手機電池。當時是移動通訊發展的初期,手機電池大部分是日本和中國臺灣企業的天下,劉金成看到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因為是專業技術出身,劉金成很快就摸透了電池中的結構。當時,他曾給國內一家一線手機企業生產了近六成的電池,還為風靡一時的“小靈通”生產過2000多萬個電池。
不過,手機電池的生產畢竟屬于設計和裝備作業,真正應用新材料和使用新技術的空間并不大。所以,手機電池的生產技術在業內很快被突破。“對我們來說,已經沒有太大的挑戰性”,劉金成迅速從手機電池的生產業務中脫離了出來。
劉金成說,真正實現讓企業“起飛”是在2003年。
實現“起飛”
從那一年開始,劉金成開始投入做鋰原電池的設計和開發。“我們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把整個結構技術顛覆了一遍,填補了國內的空白,打開了一個新局面。”
雖然過程很艱辛,但在劉金成看來,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東西。2003年,當時國內的電表市場全部使用進口鋰電池。劉金成覺得機會來了:“如果做好了,都用我們的電池,那不都是我們的市場嗎?”
然而,事情比想象的要難得多。雖然劉金成花了100萬元做了20萬個電池進行可靠性驗證,確保萬無一失后,才開始推出產品,然而他卻“碰了一鼻子灰”,“電表公司根本就不收我們的電池樣品,更不去測試。”
劉金成不得不把產品出口到國外。因為他們的產品質量可靠,價格便宜,沒多久就在國外銷售開來。
但劉金成依舊不忘國內市場。當時,他常常和其他技術專家一樣,拎著一臺電腦,到處游說客戶,“告訴他們材料、溫度都是怎么控制的,以爭取廠家的支持。”
每次,他的解釋都非常耐心:“我跟他們講,為什么你們會用進口電池,是因為國產電池存在漏液、性能不強的問題。但這些問題我們已經解決了,我們還向他們介紹了產品的原理。”
“破冰”一點點地開始了。劉金成清楚地記得,當時第一家購買他們電池的企業是上海電力公司。直到2005年,他們的電池逐漸被市場認可,占據了最重要的份額。
之后,公司的發展勢如破竹。全國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指定使用劉金成的電池,他們提供了市場需求的七成份額。后來全國電網改造,總共需要4億多塊電池,劉金成的企業提供了3億多個。
“現在這批電池已經用了超過了10年時間,建立了很好的市場信任度。”劉金成說,“自此,奠定了我們在全國市場上領先的地位。”
2012年開始,劉金成開始在鋰離子電池上做布局和投入。當時選擇做電子霧化器,他收購了一家電池廠,在電子煙市場上一下做到了最高水平。“小試一把”的成功,讓劉金成又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動力與儲能電池的開發。
現在,又一個五年過去了,劉金成又開始布局一個新的未來。
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必然舉措
廣州日報:作為一個企業,如何才能保證其持久的創新力?
劉金成:要成為電池行業的領先者,必須在技術創新上有突破,一直把技術創新作為原始動力。
我們生產的鋰電池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鋰原電池。我們的目標非常清楚:做到世界第一,這是我們的一項使命。之前我不敢這么說,但現在不這么說,對同事們就沒有鼓勵作用了。因為現在銷售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電池的第二大類是動力與儲能電池,這是個大市場。我們不是這個行業最先加入的企業,但希望在這個行業里做到前五名。如果做不到,就說明我們沒有創造性,這樣就沒有意思了。
只有高性能才能低成本
廣州日報:實現這兩個目標,是怎樣布局的?
劉金成:我們在兩個大市場里做了規劃:第一是鋰原電池。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各種物品之間需要通過數據傳遞、存儲,就需要電池提供電源。包括智慧城市、智能安防、智能交通,都是屬于這一領域。
雷軍有一次在演講時說到小米的手環很好,因為選擇了一個好的電池,產品充一次電能用兩個月。當時,我們在一個微信群里,我就說電池是我做的,后來很多人為我們點贊,那時候心情非常好。雖然我們不像一線品牌那么有知名度,但作為核心配件提供商,感覺也非常好。
第二類是能源互聯網。包括動力與儲能電池。大家都認為這個市場未來可能會是萬億級的,這意味著未來5年里,行業會有幾倍的增長,毫無疑問,我們要投入。我們把自動化、信息化作為主要投入方式。所以,我們引用國際上最先進的裝備,把我們的研發能力和設計裝備做出行業內比較好的水平。
未來動力與儲能電池都需要高性能的產品。高性能才有低成本,高性能做好了,安全可靠了,成本才有降低的可能。
要發展就要迎難而上
廣州日報:為何要布局動力與儲能電池市場?
劉金成:這是一個潮流。整個世界的能源都逃脫不了空氣污染,汽車排放污染嚴重是大背景。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必然的舉措。因為在傳統汽車制造方面,很難超越別國的百年優勢。但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包括電池技術,新的電機控制技術,我國做了很多工作,發展相當快,跟國外差距沒那么大。
政府非常支持,從產業人來說,我們對趕超也很有信心。所以做動力與儲能電池是個潮流,而不是風口。這個行業發展得好,就會有持續發展的機會。如果做得不好,就會被淘汰出局。
廣州日報:現在你的壓力是否很大?
劉金成:做企業天天都有壓力。要發展,肯定是迎難而上。
行業標準升為國家標準
廣州日報:2009年上市之后,你是否經歷了一段迷茫的躁動期?
劉金成:上市后有了幾十個億的市值,加上手上還有幾個億的現金,就會有很多想法。其實,我們也做了好幾件事情,最后發現還是要聚焦我們的主業方向,這才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這幾年,新工廠的建設,新產品的投入,我們已經進入較好的方向。
廣州日報:在2011年至2012年間,公司發生過一些安全問題,比如電池爆炸的火災事件,那兩年是怎么度過的?
劉金成:鋰電池本身是高能量的產品。我們的生產十年沒發生問題,到2011年、2012年卻發生了,為什么會這個時候發生,我們都在反思。當然,即使是發生火災的情況下,員工都井然有序地排隊離開現場,沒有一個人受傷,可見我們的制度是有效的。我們當時反復分析原因,發現可能是因為能量集中,超過它的限度。同時安全體系還不是很健全,預防工作不足。
后來,我們把全世界關于鋰電池生產的資料都搜集起來,做了一個很完整的標準。現在已經把這個標準升級為鋰電池生產的國家標準。所以這些年來,我們的安全體系建設就做得越來越好。
在行業內,我們的問題出得比較早。當時對生產的影響并不算大,但對我們的指引是很重要的:要做好安全工作。從此,把安全工作作為我們經營的第一要務,這些年也一直這么做。
不管怎樣應該感激社會
廣州日報:對于過億元的財富,你怎么看?
劉金成:這些都是根據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算出來的,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數字。
其實,一開始根本沒想太多。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賺錢養家糊口,肯定是要有的。但我們是專業工作者,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做電池研究,是想把產品做好,市場做大。
中國給了我們這樣一些通過讀書、打工走上創業之路的人很多機會。所以不管用什么眼光去看待社會,都應該去感激它。
企業的使命,首先是把企業的員工照顧好。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把同事召集起來,再困難,也不減員、不辭退、不減薪。沒有母校的培養,就不會有我們的今天。所以我肯定會感謝母校,我在電子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設置了各種獎學金。在電子科技大學,我不僅資助貧困學生,還設置了一個優秀寢室長獎。寢室是學校最小的一個單位,寢室的風氣好,同學們的表現就會比較好。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