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產業被視為沒有“天花板”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近年來,江蘇張家港市積極布局氫能產業,構建氫能全鏈條產業生態,完善多層次創新體系,實現多場景示范應用,不斷從“張家港制造”向“張家港創造”轉變。
發揮集聚優勢
構建全鏈條產業生態
張家港市“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統籌考慮氫能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條件,系統推進氫能產業集聚發展。
2023年,張家港集聚優勢,氫能產業發展不斷提速:4月,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10TPD氫液化工廠核心設備,光束汽車、信義基地等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加快建設;10月,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氫能裝備產業基地(三期)項目竣工,標志著國富氫能成為全國最大的智能化氫能裝備生產基地;12月,由張家港中集圣達因低溫裝備有限公司設計制造的民用液氫罐車成功下線,填補了國內在商用液氫儲運裝備領域的空白……
氫能產業領域,張家港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得益于鋼鐵、化工等優勢產業的發展壯大,這里氫氣資源豐富,還建有華昌化工、東華能源等氫氣制備企業。同時,作為氫燃料電池系統中的輔助電池及電源驅動關鍵材料,鋰電產業在港城蓬勃發展,天齊鋰業、國泰華榮、長園華盛、天鵬電源等標桿性企業先后落地,為氫能源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不僅如此,國內居于領先地位的氫氣儲運裝備企業中集圣達因、創新能力較強的氫燃料電池企業江蘇清能、驥翀氫能等30余家涉氫企業在張家港集聚,形成了完整的“制、儲、運、加、用以及氫燃料電池”全產業鏈。未來,張家港將聚焦全產業鏈,做大體量規模,力爭到2025年集聚氫能企業超50家,年產值超200億元。
突破核心技術
研發平臺“拔地而起”
為推動氫能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張家港市“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實施核心技術突破工程,集中優勢力量力爭突破氫能儲運、氫燃料電池和氫冶金等領域的核心技術。
作為核心部件之一,氫燃料電池電堆是提供動力的“心臟”,技術門檻極高。以往國內企業做電堆時,關鍵零部件全部依賴進口,不僅技術上被“卡脖子”,價格還非常貴。
對此,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與電子科技大學共同成立氫能聯合研究院,并組建氫能源產業控股子公司——蘇州市華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不僅生產供應氫源,還涉足氫燃料電池領域以及研制生產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全面進軍氫能源產業。在技術創新突破中,華昌能源已具備燃料電池催化劑—膜電極—電堆—發動機—測試設備全產業鏈自主研發與快速迭代的能力,產品性能處于國內第一梯隊。
走進華昌氫能研發中心,測試系統平臺上實時顯示著電堆功率、氫氣回路等數據。據悉,華昌能源最新自主研發生產的120kw氫燃料發動機,具有高集成度、高效率、高智能化、動態響應快等優勢,系統效率高達60%,具備高性能的同時,兼具可靠性和穩定性,系統壽命長達20000小時,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
放眼張家港,各類氫能創新研發平臺“拔地而起”。蘇州市氫能產業創新中心落戶港城;中國科學院大化所張家港產業技術研究院正在積極推進氫能燃料電池中試檢測平臺及產業基地項目建設等……初步形成了以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的研發創新平臺為主導、政府積極參與服務的創新體系。
探索多元化
造就豐富應用場景
張家港市“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到的發展定位包括“示范應用多元化”,指的是要以綠色低碳發展為主線,以氫能多元化應用為方向,圍繞“氫能經濟”,推動在各類交通、分布式能源、工業等多方面的示范應用,探索適合氫能發展的商業模式,逐步構建形式多樣、可持續應用推廣的氫能應用生態。
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更具活力,也造就了豐富的應用場景。2024年2月4日,由張家港港務集團聯合華昌能源、安徽合力研制的全國首批氫燃料港口專用牽引車交付啟用,這標志著張家港市在氫能港口布局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些牽引車搭載了蘇州華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80KW氫燃料電池系統,為車輛的持續穩定運行提供了強有力的綠色動力支持。

圖為啟動儀式。
在張家港港務集團港埠分公司倉庫內,5臺氫燃料港口專用牽引車一字排開,整齊壯觀。這些牽引車長3.8米、寬2米、高3米,屬于非道路移動機械,主要用于港區內件雜貨水平運輸作業。它們的最大牽引載重量可達60噸,在氫瓶充滿的情況下可至少連續運行8小時,還擁有噪音低、操作舒適等特點,其排放物為純凈水并采用一鍵自動排水設計。
探路“雙碳”,張家港氫能產業的多場景示范應用比比皆是。
中石化張家港朝陽綜合加能站作為蘇州首座對外商用油氫電綜合加能站,站內不僅可以加油、充電,每日還能滿足40輛氫能源公交車或80輛物流車的加氫需求。
此外,作為蘇州市乃至整個華東地區首個氫能公交示范應用縣級市,張家港氫能公交在配套設施建設上,建成了1000KG級國標三級固定加氫站,公交車加氫時長縮短至6—8分鐘;在節能減排上,70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行駛累計達到500萬公里,減排約4000余噸。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