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區域廢蓄
電池回收利用環節存在的違法和無序的狀況有望得到改善。
記者3日在京津冀蓄電池環保產業聯盟成立大會上了解到,新成立的聯盟將構建蓄電池配送及逆向物流回收體系和綠色供應鏈,推動京津冀廢蓄電池環保回收及資源化利用有序發展。
“近年來,有關蓄電池的案件不斷,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在聯盟成立大會上,中國再生資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李士龍說。
我國是世界上蓄電池生產和消費大國,蓄電池產量大、用途廣、對環境影響較大。廢舊汽車電池屬于危險廢物,其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主要是由于廢電池中化學物質釋放進入環境,隨后在環境介質中遷移、最后富集到食品中。其危害的大小,不但取決于廢電池中污染物的種類及含量,而且與廢電池的收集、處理、處置方式密切相關。如鉛酸電池被拆解后的酸液中包含鉛泥,在冶煉過程中又會產生鉛渣,處置不當就會污染土壤與地下水。
2018年初,北京環保警察就與天津、河北、內蒙古警方展開聯合行動,破獲了一起特大污染環境案。位于北京市通州區的“電池王”王某專門收購廢舊汽車電瓶,回收后的廢舊電瓶不經任何環保處理直接發往外地地下煉鉛廠,電瓶內濃酸直接傾倒,造成上千平方米的土地環境嚴重污染。警方查處了兩個大型地下電瓶回收工廠,抓獲犯罪嫌疑人19名,查獲危險廢物137噸。
我國《危險廢物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規定,在我國境內從事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處置經營活動的單位,必須持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我國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按照經營方式分類,分為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處置綜合經營許可證和危險廢物收集經營許可證兩類。其中,持有危險廢物收集經營許可證的單位,只能從事機動車維修活動中產生的廢礦物油和居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廢鎘鎳電池的危險廢物收集活動。
根據當日審議并通過的《京津冀蓄電池環保產業聯盟章程》,聯盟將依托本聯盟成員的技術、經濟實力,以“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為原則,以蓄電池循環利用產業化發展為主要目標,多樣化多層次合作,通過“銷一收一”和“以舊換新”等手段,搭建廢電池回收利用信息化平臺,推動京津冀地區廢蓄電池回收從“違規無序”轉向“合法有序”,三年內合法回收率逐步達到80%以上。
同時,該聯盟還將開展對蓄電池循環利用產業基礎資料的調查、收集、統計、研究,向相關政府部門報告本產業發展情況及存在問題,反映本聯盟成員的訴求和愿望,提出產業發展的合理化建議,為政府制定相關產業政策提供決策依據。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消費品工業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代曉霞介紹,聯盟也將促進成員之間協同發展,推進蓄電池生產、銷售、使用、物流、回收、再生利用等產業鏈環節的銜接,促進其與相關領域在市場、金融、科技、產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實現互惠共贏。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司副司長楊鐵生在聯盟成立大會上表示,聯盟的成立,有助于引導行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推動建立廢電池生產者責任制,進一步規范廢舊電池收集、貯存、利用、處置行為,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據記者了解,首批加入京津冀蓄電池環保產業聯盟理事會的機構和企業來自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中節能工程技術研究院以及超威、金宇晟等電池生產、再生資源利用企業。
京津冀蓄電池環保產業聯盟3日發布的一份題為《共同構筑京津冀廢蓄電池綠色循環利用產業鏈倡議書》呼吁,認真落實國家相關部門及京津冀區域各級政府部門關于鉛蓄電池、鋰離子電池等電池生產、回收、再生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標準、技術規范,積極開展京津冀地區廢蓄電池規范收集、貯存、轉移及處置利用。通過京津冀蓄電池環保產業聯盟平臺,加強信息共享、產業合作、上下游聯動。
倡議書還建議,蓄電池生產企業把好再生鉛采購關,確保采購持證廢鉛蓄電池再生利用企業生產的再生鉛;廢電池回收企業確保運輸、儲存環節符合環保要求;再生利用企業需按照《危險廢物轉移聯單》規定驗收含液廢鉛蓄電池,禁止購買和利用非法回收的廢鉛蓄電池,禁止向未經環保部門公示合格的廠家銷售再生鉛。行業協會和科研機構為聯盟成員依法開展經營活動提供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撐,維護成員合法權益。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