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30年,建成覆蓋全面、運轉高效、規范有序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總體居于世界前列。
發展循環經濟,是綠色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實施新一輪消費品以舊換新后,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會帶來大量的廢舊產品設備報廢淘汰,如何能確保這些廢舊物資在后期得到有效的回收和利用?企業如何加速深挖“第二礦山”潛力?近日,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實地走訪省內三家回收企業,探析變廢為寶的過程。
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持續提升,動力
電池“退役”后的回收利用受到廣泛關注。按相關標準,動力
電池容量衰減至額定容量的80%以下,就不再適用于電動汽車。有機構預計,2025年后每年退役動力電池數量達百萬量級,屆時動力電池“退役潮”或將到來,回收利用問題愈加凸顯。
“從汽車上退役的動力電池仍具有較高的梯次利用價值,通過對電池包或電芯進行拆解、檢測、篩選和重新組裝,可梯次用于小型微電動工具、儲能、備電等場景。當動力電池容量衰減至額定容量的20%以下,則需進行報廢處理,通過物理破碎、濕法冶金等技術手段,從中提取鋰、鈷、鎳、錳等高價值金屬元素,再循環使用到新的電池中。”江蘇鋰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告訴記者。
走進鋰輝科技潔凈明亮的生產車間,看到國內先進的新能源電池智能化產線有序運轉,工人們正在進行退役動力電池包智能柔性拆解、分容測試、轉鎳、套皮分選、PACK組裝等生產工序操作。
“目前部分電池包內部大量注膠,拆解極其困難。為此,我們開發了人機協同的智能化電池拆解線,單體拆解和整包拆解效率優異,目前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我們還與南京師范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共建實驗室,共同研發動力電池包梯次利用過程中除膠工藝的關鍵技術,目前該研究成果已通過省內權威專家論證。”王海介紹。
目前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已初具規模,但還有一些亟待規范的問題。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截至2023年,我國新能源車動力電池規范化回收率不足25%,這意味著許多動力電池回收料正在被非正規市場分流。另外,小作坊式回收拆解工藝簡單粗暴,再利用過程中由于電池安全性能嚴重下降導致的二次污染、火災爆炸等事件時有發生。
“小作坊、非規范企業游離于監管之外,技術、環保投入以及拆解成本較低,在回收價格上有極大優勢,擠壓了正規渠道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王海表示,鋰輝科技將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參與加強行業監管,嚴厲打擊非法回收行為,不斷完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體系。企業自身也要加強技術創新,爭取在回收渠道和拆解規模等方面,具備更完善的體系和運營能力,提升梯次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經濟性。
去年12月,工信部發布了《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回收環節不同主體提出了相應責任。目前,相關部門已陸續發布了多項政策文件,為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指明了方向,但見效仍需時日。對此,專家表示,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建設需要從頂層謀劃,在前端就要考慮后端的回收利用。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