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電動自行車引發的火災事故觸目驚心。究其原因,大多與
電池質量相關。比如,北京今年2月以來共發生電動自行車火災28起,其中26起都因
電池故障引發。
作為電動自行車重要性能指標,電池容量直接關系續航里程。為求一時之“便”,不少人在電池上大做文章,由此而來的安全隱患尤為突出。據統計,2023年全國共接報電動自行車火災2.1萬起,一大原因就是非法改裝以及網購劣質電池。
具體來看,電動自行車電池包含鉛酸電池、鋰電池等多種類型,充電電壓不盡相同。一方面,不規范使用或違規改裝,都會造成電池內部損傷,即使在不充電、不使用的狀態下,已經損傷的電池也會因內部短路而起火。一旦長時間進行充電,更會增加其內部短路的概率。另一方面,有些商家為了誘導購買,夸大電池容量標稱值、續航里程數量,公然銷售二手電池,鼓吹八九成新,其質量卻良莠不齊,隱藏的風險極大。
這個意義上,消除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固然需要重視社區管理這道“防火墻”,但提高電池質量安全標準才是源頭治理。目前,包括北京在內的多地已針對鋰電池安全制定地方性技術標準。在此基礎上,我國的強制性國家標準也即將出臺,這將有效填補國家層面技術依據空白。我們期待頂層設計明確后,能夠從源頭對電池產品和服務形成規制,最大限度壓縮商家胡亂改裝的空間。
當然,推行國標只是第一步,關鍵還需要全鏈條監管。不妨探索電池管理、維修和更換的全流程可追溯備案機制。比如,從電池出廠開始,就建立動態跟蹤系統,并實現終身質保和追責,強化產品安全責任意識。此外,可通過技術升級及大數據管理,做出防止過度充電的提示,或研發相應功能,通過物聯技術保證電池使用安全性。對于消費者來說,從正規渠道購買并使用原裝電池,杜絕二手電池,及時更換老舊電池,這樣的安全意識,同樣不可或缺。
安全警鐘一次次敲響,如何讓電動自行車防患于未“燃”,呼喚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群防群治、疏堵并行。持續在加強電池生產源頭、流通銷售、末端使用等環節上發力,才能讓大家身邊的電動自行車更安全。
(責任編輯:子蕊)